[发明专利]一种负离子发生器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78918.1 | 申请日: | 2019-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1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邢凤平;梁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联控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合伙) |
主分类号: | H01T23/00 | 分类号: | H01T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陈琳琳;武玥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负离子 发生器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离子发生器,包括释放头、发射基座、导电连接装置、高压模块、电源插头,释放头为一个或多个,释放头固定在发射基座一侧并与发射基座电连接,导电连接装置固定在发射基座上并与发射基座电连接,导电连接装置的远离发射基座的一端配置为与高压模块的电压输出端的导线连接;释放头包括碳纤维释放束、导电固定装置和导电杆,碳纤维释放束通过导电固定装置和导电杆连接在一起,导电杆固定至发射基座,碳纤维释放束包括多根纤维丝,纤维丝表面设置有电子增强层,电子增强层的阻抗小于纤维丝的阻抗,多根纤维丝通过导电固定装置被固定在导电杆上,且多根纤维丝均与导电杆电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负离子发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离子发生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负离子发生器的释放头主要包括单尖端点发射针(第一代释放头)和碳纤维丝(第二代释放头)两种方式。第一代释放头直接将单尖端点发射针(例如,单尖端点钢针、银针或者金针)与高压电源接通,发射针放电产生负离子。在较低的电压下,第一代释放头产生的负离子浓度小;如果电压升高,虽然能产生较高的负离子浓度,但同时伴随臭氧、氮氧化物辐射等副产物产生。
第二代释放头主要为碳纤维丝,碳纤维丝和电源导线接头一起插栽在金属环内,挤压固定连接,使用时释放头与高压电源接通,碳纤维丝向周围的空间高速喷射电子,电子被空气氧离子迅速捕获,产生氧负离子。碳纤维丝成本低,加工容易,材质柔软,触摸无刺痛,人体触感好,并且释放头产生的负离子浓度和臭氧浓度能达到要求,尤其对于便携式空气净化产品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但生成的负离子粒径大,难以透过人体血脑屏障发挥生物效应。而且由于碳纤维丝的强度低,碳纤维具有疏水性,外界环境易对释放头性能产生影响,一方面表面容易吸附灰尘,需要频繁清洗,故其维护周期短,使用寿命也受影响;另一方面不易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进行亲水基团添加,增加其功能性。
现有的负离子发生器释放的负离子只能对固态颗粒物,PM2.5的去除
效果相对明显,但是空气中的污染物还有很多气态污染物,比如细菌、甲醛、臭味和气态VOCs有机物,负离子对其去除效果不明显,这样就影响负离子发生器整体的空气净化效果。
因此,现有的负离子释放头存在释放负离子浓度低,并伴随有负离子浓度高,性能不稳定,并且功能单一,对现有的负离子发生器的释放头的改进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负离子发生器,能够释放出较高浓度的小粒径负离子,无臭氧、氮化物等副产物产生,而且功能多样,不仅能去除PM2.5,同时能够杀菌和去除VOCs有机污染物,使用寿命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负离子发生器,包括释放头、发射基座、导电连接装置、高压模块、电源插头,
释放头为一个或多个,释放头固定在发射基座一侧并与发射基座电连接,导电连接装置固定在发射基座上并与发射基座电连接,导电连接装置的远离发射基座的一端配置为与高压模块7的电压输出端的导线连接;
其中,释放头包括碳纤维释放束、导电固定装置和导电杆,碳纤维释放束通过导电固定装置和导电杆连接在一起,导电杆固定至发射基座,碳纤维释放束包括多根纤维丝,纤维丝表面设置有电子增强层,电子增强层的阻抗小于纤维丝的阻抗,多根纤维丝通过导电固定装置被固定在导电杆上,且多根纤维丝均与导电杆电连接。
一种负离子发生器的制造方法,
步骤1,通过溶胶-凝胶法在纤维丝上进行浸渍涂覆功能增强层;
步骤2,通过垂直生长法或者多次浸涂法涂覆电子增强层,生成碳纤维释放束3;
步骤3,导电杆插入碳纤维释放束中,且碳纤维释放束与导电杆相衔接的部分通过导电金属带被固定在导电杆上,碳纤维释放束均与导电杆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联控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合伙),未经北京中科联控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合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789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