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协同处理搅拌站废弃物制备砌体材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78268.0 | 申请日: | 2019-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73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胡敏;彭丽;颜子博;郭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22/00;C04B18/04 |
代理公司: | 51214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余小飞;管高峰<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618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搅拌站 污泥 制备 建材浆料 废浆 粉煤灰 废水 砌体材料 协同处理 激发剂 骨料 废弃物 养护 建筑材料技术领域 城市污泥 二次养护 高温养护 环境压力 回收利用 生活污泥 水泥搅拌 污染现象 一次成型 自然养护 拆模 坯料 洒水 模具 建材 水泥 缓解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泥协同处理搅拌站废弃物制备砌体材料的方法,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包括:1)原料:取搅拌站废水废浆,污泥粉,骨料,粉煤灰,水泥以及激发剂原料;2)建材浆料制备:将原料中的污泥,粉煤灰,水泥搅拌均匀,然后依次加入激发剂和骨料,搅拌均匀制备建材浆料;3)一次成型养护:将建材浆料注入模具,高温养护后拆模,制得建材坯料;4)二次养护:自然养护,定期进行洒水养护。本发明针对生活污泥和搅拌站产生的废水废浆,提供一种污泥协同处理搅拌站废弃物制备砌体材料的方法,真正做到变废为宝,既能解决城市污泥污染现象,大大缓解环境压力,又能实现对搅拌站废水废浆的回收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污泥协同处理搅拌站废弃物制备砌体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商品混凝土的应用和“禁现”的推行,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大大减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污染得到控制和治理,而是将污染进行了转移。且随着装配式建筑的盛行,混凝土搅拌站在生产商品混凝土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废浆水。这些废浆水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是清洗混凝土运输车和搅拌主机而产生的废水,此部分废水量大、浓度高;二是冲洗生产场地而产生的废水。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产生的生活污泥是含水率为75%-99%的流体状废弃物,污泥呈黑色或黑褐色,水分和有机物含量很高,易腐败产生刺鼻恶臭味,此外还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寄生虫卵、重金属和多种有害的有机污染物,所以,生活污泥需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进行利用,目前,对生活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一般都需要采用将近1000℃的高温对生活污泥进行预处理,以去除生活污泥中的有害物质,并减少污泥总量,处理后的生活污泥一般进行土地填埋利用。但高温对生活污泥进行预处理,不可避免的需要消耗较多的能源,同时,在生活污泥被加热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废气,导致环境污染。
废水废浆大量堆积也必将对企业环境甚至企业文明生产形象带来压力,过去几年很多商混站将废水引入沉淀池经过沉淀后将清水中和后排放,此种方式占用场地较大,不利于文明生产且清理废渣费用较高。在水资源日益紧张、雾霾、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生活污泥和搅拌站产生的废水废浆,提供一种污泥协同处理搅拌站废弃物制备砌体材料的方法,真正做到变废为宝,既能解决城市污泥污染现象,大大缓解环境压力,又能实现对搅拌站废水废浆的回收利用。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污泥协同处理搅拌站废弃物制备砌体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原料:取搅拌站废水废浆,污泥粉,骨料,粉煤灰,水泥以及激发剂原料;
上述原料中,废水废浆充当拌合用水的作用;骨料充当骨架,起到填充作用;污泥粉,粉煤灰因其含有SiO2、Al2O3等具有潜在火山灰性,作为补充胶凝材料,可回收利用工业废弃物量,同时减少水泥用量,节约成本;激发剂主要目的是将污泥粉,粉煤灰的潜在火山灰性激发出来。
另外,本申请将污泥协同搅拌站废弃物制备砌体材料,因搅拌站废水废浆是冲洗搅拌车、清洗砂石等收集而来的,呈碱性,可代替一定比例碱类激发剂和拌合用水,而污泥粉是目前较难有效资源化处理的城市废弃物,因此将两者协同处理,可获得成本低、投资少的砌体材料。
2)建材浆料制备:将原料中的污泥,粉煤灰,水泥搅拌均匀,然后依次加入激发剂和骨料,搅拌均匀制备建材浆料;
先将污泥,粉煤灰,水泥等粉状物料充分拌合,再加入激发剂和骨料,这种分步加料法可提高激发剂在拌合物中的均化度,从而提高砌体材料的均匀密实度,提高强度。
3)一次成型养护:将建材浆料注入模具,高温养护后拆模,制得建材坯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782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