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鲜食型甘薯脱毒组培苗培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73868.8 | 申请日: | 201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31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谢睿寰;钱济龙;张勍;孙井康;谢逸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中农薯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鲜食 甘薯 脱毒 组培苗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鲜食型甘薯脱毒组培苗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无病毒症状的待拨尖薯苗,在34℃培养箱中培养,用复配抗病毒剂进行定时喷雾,每两天喷一次,培养7天后选择合适的茎尖进行正常的脱毒培养;2)进行甘薯茎尖的培养与检测,获得合格的脱毒组培苗;3)将检测好的组培苗,在防污染甘薯组培苗切断专用培养基中进行快速扩繁,有一定数量后,移出培养成驯化苗用于原种的繁育。本发明的培养方法使鲜食品种脱毒组培苗脱毒效率提高了40%,并可进行工厂化生产,降低成本,扩大应用,防控甘薯病毒病害,保证甘薯产业健康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鲜食型甘薯脱毒组培苗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甘薯作为世界第七大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中国种植面积约占世界总数的80%。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食用甘薯成为广大市民的首选,鲜食用甘薯的价格一直是高位稳定,薯农种植热情高涨,特别是甘薯品种普薯32、龙薯9号,以其薯形好,食味优,商品价值高,颇受薯农和广大消费者喜爱,南北薯区均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已占到鲜食甘薯种植的30%,是目前生产中高产、高效的主要品种,但该品种抗病性差,感病毒速度很快,严重影响了其产量和品质。有资料显示,该品种因病毒的减产在30%~50%。
甘薯茎尖组织脱毒培养是防控甘薯病毒病的主要措施,也是获得健康种苗的主要手段,近年来,甘薯SPVD和卷叶病毒在各大薯区迅速蔓延,对甘薯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推广脱毒种薯种苗可有效防控甘薯病毒病对生产的危害,但几个老的鲜食用品种,因其生长特性使其培养较为困难,甘薯组培技术应用多年,一直很难进行工厂化运作,其主要原因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对条件要求较高,脱毒效率低、较易产生污染,一旦污染所有工作将需从头开始,因此,风险大,对操作者要求高,使得甘薯脱毒组培一直没有工厂化,本研究就是要解决其组织培养中脱毒效率低和高污染问题。
脱毒效率提高的方法有很多,但不一定所有品种均有效,目前生产中影响严重的甘薯SPVD和卷叶病毒,针对不同品种设定不同提高脱毒效率的方法,是十分心要的。
植物病菌的抗菌剂有很多种,但都不能直接进行高压消毒,否则抗菌剂会失效,所以对操作方法和抗菌效果都产生很大影响,切断快繁是甘薯脱毒组培中让脱毒试管苗快速增殖的方法,也是操作中最易受到污染的步骤,若在培养基中加入一种物质,既能很好的防污染,又能直接进行高压消毒,这样组织培养中快繁风险就小很多,但抗菌物质的加入量,会直接影响组培苗的生长,所以研究最适防控药剂,及确定用量的多少,以达到安全、省工、高效的目的,对脱毒组培工厂化生产提供可能和安全保障。植培灵是一种组培实验中为防污染所采用的杀菌剂,它的厂方推荐浓度是2.5ml/L,但是经实际操作后发现该浓度用于甘薯组培时,会出现一定概率的黄化,死苗等现象,给组培苗繁育工作造成很大风险,为了获得可在甘薯脱毒组培中应用的最适方法和浓度,本发明开展了一系列试验,最终确定脱毒组培苗切断的专用培养基配方。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鲜食型甘薯脱毒组培苗培养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鲜食型甘薯脱毒组培苗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无病毒症状的待拨尖薯苗,在34℃培养箱中培养,用复配抗病毒剂进行定时喷雾,每两天喷一次,培养7天后选择合适的茎尖进行正常的脱毒培养;
2)进行甘薯茎尖的培养与检测,获得合格的脱毒组培苗;
3)将检测好的组培苗,在高效防污染培养基中进行快速扩繁,有一定数量后,移出培养成驯化苗用于原原种的繁育。
作为改进,所述步骤1)中的复配抗病毒剂采用三氮唑与吗啉胍复配。
作为改进,所述步骤3)中的高效防污染培养基的配方包括MS、植培灵1.0ml/L、蔗糖30g/L和琼脂7.0g/L。
作为改进,所述步骤1)中的薯苗采用普薯32或龙薯9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中农薯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徐州中农薯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738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