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64247.3 | 申请日: | 2019-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1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平;王万丽;徐菲菲;罗祖春;朱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64 | 分类号: | F24F11/64;F24F11/65;F24F11/755;F24F11/61;F24F110/10 |
代理公司: | 11482 北京瀚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潘晨;宋宝库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机 温度补偿 风机 空调器 开机状态 室内环境 室内机 空气调节技术 结果选择 开启状态 停机状态 循环交替 室外机 退出 制热 时机 | ||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多个室内机,控制方法包括:在空调器处于制热工况且至少一台室内机未达温的情形下,控制达温内机进入达温模式;其中,达温模式包括:控制达温内机的风机以循环交替的方式处于停机状态和开机状态;在达温内机的风机处于开机状态时,获取达温内机所处的室内环境的当前环境温度和目标温度;对目标温度和当前环境温度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对应的温度补偿;基于温度补偿后的结果选择性地控制达温内机退出达温模式。本发明的控制方法通过在风机处于开启状态的情形下对室内环境温度和/或目标温度进行温度补偿且基于温度补偿后的结果来准确判断达温模式的退出时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拖多空调器包括多个室内机和一个室外机,由于多个室内机处于不同的室内环境,因此常常会出现部分室内机达温而其他室内机不达温的情况。目前一拖多空调器在室内机达温之后会进入达温模式,在达温模式下,达温内机的风机停止运行,直至检测到室内环境温度再次低于目标温度时,达温内机会退出达温模式,启动正常制热模式以向室内输送热风。
现有的一拖多空调器一般是在靠近室内机的换热器的位置设置有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以检测室内环境温度,而现有的一拖多空调器在制热工况下,仍然会有冷媒流经达温内机的换热器从而使得达温内机的换热器温度较高,这样一来,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会受到换热器的热辐射影响,导致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不能准确反映室内的温度,由此容易造成室内环境温度调节不合理,影响室内环境舒适度。如对于保温性能较差的房间,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会高于真实的室内环境温度。即使在房间实际温度下降至目标温度以下的情形下,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仍然会高于目标温度,此时空调器仍然执行达温模式,这样一来,房间实际温度会持续在下降,从而导致用户舒适度大大降低。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由于现有的一拖多空调器的达温内机检测的温度不能准确反映室内环境温度,由此造成室内环境温度调节不合理,影响室内环境舒适度的问题,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多个室内机,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工况且至少一台室内机未达温的情形下,控制达温内机进入达温模式;
其中,所述达温模式包括:控制达温内机的风机以循环交替的方式处于停机状态和开机状态;
在所述达温内机处于达温模式且所述达温内机的风机处于开机状态时,获取所述达温内机所处的室内环境的当前环境温度和目标温度;
对所述目标温度和所述当前环境温度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对应的温度补偿;
基于温度补偿后的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述达温内机退出所述达温模式。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对所述目标温度和所述当前环境温度中的至少一个进行对应的温度补偿”具体包括:
根据第一补偿值对所述目标温度进行补偿以得到修正目标温度;
“基于温度补偿后的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述达温内机退出所述达温模式”具体包括:
判断所述当前环境温度是否小于所述修正目标温度;
若是,控制所述达温内机退出所述达温模式。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温度补偿后的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述达温内机退出所述达温模式”具体还包括:
判断所述当前环境温度是否小于所述修正目标温度;
若否,使所述达温内机继续处于所述达温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642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