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63277.2 | 申请日: | 2019-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39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发明(设计)人: | 宋硕基;金兴周;金宗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拿万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3/12 | 分类号: | B62D3/12;B62D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李青;太香花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系统 动力 传递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装置。第一连接器包括与同轴的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一个联接的圆柱形第一支撑件和从第一支撑件的内圆周部分轴向延伸的第一联接部。第二连接器包括与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另一个联接并装配到第一支撑件中的第二支撑件和从第二支撑件的外圆周部分轴向延伸的第二联接部。阻尼器包括设置在其外圆周部分中的外部支撑凹槽,第一联接部装配到外部支撑凹槽中;和设置在其内圆周部分中的内部支撑凹槽,第二联接部装配到内部支撑凹槽中,其中阻尼器联接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8月20日提交的申请号为10-2018-0096982的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用于如本文充分阐述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实施例涉及一种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装置。更具体地,实施例涉及一种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装置,与现有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相比,该动力传递装置能够将扭矩从第一轴传递到第二轴,同时可靠地保持强度而不会产生振动或噪音,并且吸收由于热或冲击产生的噪音。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转向系统是一种允许驾驶员通过转动方向盘来自由地改变车辆行驶方向的设备。转向系统用于改变车辆前轮的转动中心,从而帮助驾驶员将车辆转向他或她希望行进的方向。转向系统可以实现为包括辅助动力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以便减小驾驶员必须施加的以改变前轮的方向的力。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被配置成检测方向盘的转动并驱动设置在齿条或转向轴上的电机以辅助前轮的转动,使得转向系统可以有效地操作。
然而,在现有技术的这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动力传递装置被配置成使得内转子和外转子在彼此啮合时简单地彼此配合,使得内转子的内部部分和外转子的内部部分彼此直接接触。当车辆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或者在例如砾石路的特定道路上行驶时,可能会沿着转向轴反向输入大量的冲击,从而使得内转子和外转子的游隙部分由于接触而造成磨损并且产生噪音。
另外,可能需要将内转子和外转子彼此啮合的过程,以及将润滑脂施加到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的空间的过程,从而增加了装配过程所需的步骤和制造成本,而这样是有问题的。
发明内容
各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装置,与现有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相比,该动力传递装置能够将扭矩从第一轴传递到第二轴,同时可靠地保持强度而不会产生振动或噪音,并且吸收由于热量或冲击产生的噪音。
本公开的目的不限于上述描述,并且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从下文提供的描述中清楚地理解本文未明确公开的其他目的。
根据一方面,一种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装置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器,包括与同轴的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一个联接的圆柱形第一支撑件和从第一支撑件的内圆周部分轴向延伸的第一联接部;第二连接器,包括与第一轴和第二轴中的另一个联接并装配到第一支撑件中的第二支撑件和从第二支撑件的外圆周部分轴向延伸的第二联接部;以及阻尼器,包括设置在其外圆周部分中的外部支撑凹槽,第一联接部装配到外部支撑凹槽中,和设置在其内圆周部分中的内部支撑凹槽,第二联接部装配到内部支撑凹槽中,其中阻尼器联接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之间。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相比,该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装置可以将扭矩从第一轴传递到第二轴,同时可靠地保持强度而不会产生振动或噪音,并且吸收由于热或冲击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示意图;
图2和图3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至图6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件的透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拿万都株式会社,未经汉拿万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632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