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更换内管的医用单套管防堵塞腹腔热灌注化疗用引流管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761651.5 | 申请日: | 2019-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078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 发明(设计)人: | 杨厚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厚涞 |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5/14;A61M2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1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管 热灌注 腹腔 化疗 单套管 临床治疗效果 医疗器械领域 方案构建 管道堵塞 化疗药物 机体损伤 无菌操作 循环流量 职业暴露 堵塞物 防堵塞 引流管 肿瘤 保证 | ||
基于更换内管的医用单套管防堵塞腹腔热灌注化疗用引流管,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本技术方案构建了单套管通道,保障腹腔热灌注化疗循环流量需求的同时,在管道堵塞时,通过无菌操作更换内管的技术方法将内管中的堵塞物及时清除。并且本方案在更换内管过程中对机体损伤小,操作简单。并且更换内管一般在进行腹腔热灌注化疗进行之前,医务人员不会职业暴露于化疗药物。另外,在保证腹腔热灌注化疗顺利进行及提高肿瘤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这种技术方案的成本会大大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或者实用技术方案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更换内管的医用单套管防堵塞腹腔热灌注化疗用引流管。
背景技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是一种新兴的具备独特疗效的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期的腹腔恶性肿瘤辅助治疗手段。其主要运用于预防与治疗胃癌、结直肠癌等腹腔恶性肿瘤的腹膜种植性转移及其并发的恶性腹水的患者。它的优势在于同时具备局部化疗、热疗和大容量化疗液对腹腔的机械灌洗作用,具有药代动力学及流体动力学的优势,并充分利用化疗和热疗的协同作用,能清除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及微小癌灶[1],目前HIPEC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实际进行HIPEC时出现的管路不通成为阻碍治疗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进而削弱了肿瘤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此同时,操作过程中出现管路不通,操作者需频繁调整管路,从而增加了医务人员化疗药物职业暴露的风险,危及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朱晓慧等[2]回顾性分析了1200余例腹腔热灌注化疗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她研究发现,HIPEC操作不能顺利进行的最主要原因是管道堵塞;她认为管道堵塞最常见的原因是,腹腔手术后创面大量渗出的组织液、部分血液以及脱落组织,这些组织液及血液中含有大量凝血酶原复合物及纤维素样物质,容易形成凝聚物;加上腹部手术后病人活动少,引流管位置长期相对静止不动,最终由于血凝块、脱落组织及网膜沉积将致使引流管管腔堵塞或引流不畅。
发明内容
传统的腹腔热灌注化疗引流管为单根,在进行HIPEC时,由于循环液体流量大,因此出水管侧孔需要较大较多,血凝块、纤维素沉淀等堵塞管腔后在不拔除原引流管的前提下难以清除堵塞物。而更换新引流管,常常需要在麻醉下进行,并且难度高、风险大甚至会造成腹腔副损伤,再者医疗费用增高。本发明或者实用技术方案构建了单套管通道,保障腹腔热灌注化疗循环流量需求的同时,在管道堵塞时,通过无菌操作更换内管的技术方法将内管中的堵塞物及时清除。单套管管壁会更加坚固,管腔不易打折。内外管侧孔正对设计:引流量大,满足腹腔热灌注化疗循环流量的需要。内外管间隙侧孔上下端橡胶圈封堵设计:防止液体进入内外管间隙;更换内管时可形成负压,防止内管内凝聚物脱落;另外对外管内壁具有剐蹭作用;内管在外管内反复抽插,橡胶圈封闭形成的正负压对外管具有疏通作用。并且本方案在更换内管过程中对机体损伤小,操作简单。并且更换内管在进行HIPEC之前,医务人员不会职业暴露于化疗药物。另外,在保证腹腔热灌注化疗顺利进行及提高肿瘤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这种技术方案的成本会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外管,①为外管头(可接引流袋,外壁有固定的空心螺丝);②为外管标记线,当外管标记线与内管标记线重合时,内外管套合最佳,此时内外管侧孔正对;③为外管管壁(管内壁从标记线下缘至④上缘有两条对称凸起轨道);④为外管侧孔;⑤为外管底孔。图2为内管,内管长于外管;⑥为内管管塞 (可封闭内管),⑦为内管头(可接引流袋,⑧可在此段活动);⑧为内管螺帽(可与外管头空心螺丝相铆合的螺帽),标记线以上内管逐渐均匀增粗,此处内管可与外管口套合紧密;⑨为内管标记线;⑩为内管管壁(从标记线下缘至尾端具有两条凹槽,可与外管内壁凸起轨道吻合);为内管外壁侧孔上封闭橡胶圈(位于上缘);为内管侧孔(凹槽通过处无侧孔);为内管外壁侧孔下封闭橡胶圈(位于内管侧孔下缘)。图3为内外管套合最佳位置(内外管标记线重合)。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厚涞,未经杨厚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616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