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倾倒炉冶炼棕刚玉自焙电极冷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58970.0 | 申请日: | 2019-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1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谭华权;邓延波;匡孝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赛特刚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7/12 | 分类号: | H05B7/12 |
代理公司: | 50217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静<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408000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护套 环状管 冷却腔 连通 进水腔 内层套 外层套 锥形环 电极冷却系统 方案解决 高温环境 使用寿命 冶炼设备 出水管 出水口 进水管 进水口 倾倒炉 棕刚玉 轴向 冶炼 封闭 | ||
本发明涉及冶炼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倾倒炉冶炼棕刚玉自焙电极冷却系统,包括护套、锥形环和环状管,锥形环固定在护套内部,护套包括内层套和外层套,护套的底部与环状管固定,内层套、外层套和环状管形成封闭的冷却腔,冷却腔内沿护套的轴向设有进水腔,护套顶部设有连通进水腔的进水管和连通冷却腔的出水管,环状管上设有连通进水腔的进水口和连通冷却腔的出水口。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护套和环状管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使得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炼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倾倒炉冶炼棕刚玉自焙电极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自焙电极是用无烟煤、焦炭以及沥青和焦油为原料,在一定温度下制成电极糊,然后把电极糊装入已安装在电炉上的电极壳中,经过烧结成形。这种电极可连续使用,且边使用边接长边烧结成形。自焙电极因工艺简单、成本低,因此被广泛用于棕刚玉电炉和电石炉中。
其中外部短电网通过导电铜管和水冷电缆连接铜瓦,将电流施加在电极壳上,从而对电极糊进行焙烧,而铜瓦通过外部的护套进行限位固定,护套内通常固定有锥形环,锥形环对铜瓦起到限位抱紧的作用,而护套底部固定有环状管,由于在棕刚玉冶炼过程中,护套和环状管均位于电弧炉中,而电弧炉内高温的棕刚玉原料产生的高温烟气和熔融金属表面的辐射热,使得护套和环状管一直处于高温状态中,为了提高护套与环状管的使用寿命,有必要对护套与环状管内的冷却水循环路径进行改进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倾倒炉冶炼棕刚玉自焙电极冷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护套和环状管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使得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倾倒炉冶炼棕刚玉自焙电极冷却系统,包括护套、锥形环和环状管,锥形环固定在护套内部,护套包括内层套和外层套,护套的底部与环状管固定,内层套、外层套和环状管形成封闭的冷却腔,冷却腔内沿护套的轴向设有进水腔,护套顶部设有连通进水腔的进水管和连通冷却腔的出水管,环状管上设有连通进水腔的进水口和连通冷却腔的出水口。
本技术方案的技术原理和效果在于:
1、本方案中冷却水从进水腔进入环状管内,后从出水口进入到冷却腔内,从而实现了对护套和环状管的冷却降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护套和环状管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使得使用寿命降低的问题。
2、本方案中低温的冷却水首先进入到环状管内,由于环状管位于护套的底部,其最靠近高温熔炼的棕刚玉,因此温度也是最高的,因此低温的冷却水首先引入到环状管内,因此随着冷却水的不断进入,冷却水能够快速对温度最高的环状管进行降温。
进一步,所述冷却腔内沿护套的轴向间距设有多块隔水板,隔水板将冷却腔分割为多个封闭的循环腔,隔水板上开设有缺口。
有益效果:这样设置,经环状管流出的水流会通过缺口从下往上依次流过各循环腔,由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护套底部靠近高温熔炼的棕刚玉,因此温度也是较高的,这样设置一方面冷却水从高温流向低温,其冷却效果最好,另一方面,隔水板的设置能够对水流起到阻挡作用,减缓水流的流速,使冷却水能够充分发挥换热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外层套由多块环形钢板制成。
有益效果:这样设置便于隔水板与外层套之间的连接,从而能够形成密闭的循环腔。
进一步,各缺口均靠近进水腔设置,且相邻隔水板上的缺口位于冷却腔的两侧。
有益效果:举例说明,当水流进入第一个循环腔时,受进水腔的阻挡,水流会向远离进水腔一侧流动,并在充满第一个循环腔之后才从缺口进入第二个循环腔中,因此这样设置能够使得冷却水尽量的填充满循环腔,提高冷却水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所述环状管内固定有挡水板,挡水板位于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赛特刚玉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赛特刚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589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雾递送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其气雾递送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LED驱动电源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