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流化床焚烧炉中的油泥混烧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758051.3 | 申请日: | 2019-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3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 发明(设计)人: | 汪喜生;金浩;程健忠;吕瑞滨;张剑锋;宣建岚;季鸿先;陈峰;张晓丹;沈怡雯;冯一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G5/30 | 分类号: | F23G5/30;F23G5/44;F23G5/50;F23G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洪玲 |
| 地址: | 20120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流化床 焚烧 中的 油泥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流化床焚烧炉中的油泥混烧系统,所述污泥流化床焚烧炉,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连通的风室、密相区、稀相区、换热区,所述稀相区内开设有一对用于安装燃烧器的开孔,一对开孔呈对冲且错位设置,开孔内均安装有燃烧器;所述燃烧器上还连有燃烧器配风机构、油机构、炉内火焰监察机构和二次风管机构;所述污泥流化床焚烧炉的内壁上还覆盖一层保温结构。本发明将现有的流化床焚烧炉设计改进成以轻油取代燃煤,焚烧炉及其系统处理污泥量不变的新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化床焚烧炉,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流化床焚烧炉中的油泥混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导致污水处理后剩余污泥的产量与日俱增。目前污泥处置技术可分为焚烧、填埋、土地利用等。污泥焚烧因具有减量化程度高、就地焚烧、无需长距离运输、飞灰可资源化利用等优点,被公认为是最实用的处理技术之一。
污泥焚烧工艺根据焚烧方式分为直接焚烧和干燥焚烧两种。但在目前控制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条件下,无论从运行成本和设备投资等方面,污泥的直接焚烧正逐渐被干化后焚烧所代替。污泥干化的目的是降低污泥的含水量,满足在焚烧时无需添加常规燃料而自持焚烧的工艺条件。根据国内外污泥焚烧的运行经验,自持焚烧所需的最低污泥热值为3350~4000kJ/kg。
在进行污泥干化时一般都是采用流化床焚烧炉,其工艺流程是:将污泥干化至含水率小于10%,再送入焚烧炉中焚烧,焚烧产生的热量用导热油吸收,导热油将热量输送至流化床干燥机,含水率80%的污泥在干燥机内吸收导热油的热量后蒸发水分,得到干化,干化至含水率10%后,再送入焚烧炉内焚烧,不断循环。由于干污泥焚烧产生的热量理论上不能满足含水率80%的湿污泥干化吸热量要求,所以,该焚烧炉运行时掺烧一定量的煤,用于补充污泥干化吸收的需要。实际上,该焚烧炉燃烧的是干污泥和煤的混合物。
但是,由于环境治理的需要,该类流化床焚烧炉不能再掺煤燃烧,掺烧部分需改为更为环保的轻油。但若直接将流化床焚烧炉进行相适应的更换,会造成极大的浪费(经济费用、人力物力、生产周期等方面),因此,将现有的流化床焚烧炉设计改进成以轻油取代燃煤,焚烧炉及其系统处理污泥量不变的新型结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流化床焚烧炉中的油泥混烧系统,将现有的流化床焚烧炉设计改进成以轻油取代燃煤,焚烧炉及其系统处理污泥量不变的新型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流化床焚烧炉中的油泥混烧系统,所述流化床焚烧炉,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连通的风室、密相区、稀相区、换热区;
所述稀相区内开设有一对用于安装燃烧器的开孔,一对开孔呈对冲且错位设置,开孔内均安装有燃烧器;
所述燃烧器上还连有燃烧器配风机构、油机构、炉内火焰监察机构和二次风管机构;
所述燃烧器配风机构,包括:设于每台燃烧器上的燃烧风机,每台燃烧风机上的进风风门和进油量都由一台伺服电机比值控制;
所述油机构,包括:轻油储罐,通过输油泵将轻油储罐内的轻油输送至日用油箱,再通过供油泵分别输送至燃烧器,每台燃烧器上均设置有增压泵进行供油燃烧;还设有回油管道,燃烧器内余油会通过回油管道回到日用油箱;
所述炉内火焰监察机构,包括:每台燃烧器上均配置有一个紫外线火焰探测器;
所述二次风管机构,包括:二次风管本体,其一端连接于污泥流化床焚烧炉的一次风机空气预热器出口风管上,另一端连接于燃烧器的配风口上,二次风管本体上还装有调节阀;
所述污泥流化床焚烧炉的内壁上还覆盖一层保温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580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