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脂肪族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58049.6 | 申请日: | 2019-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72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5 |
发明(设计)人: | 荆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荆晓东 |
主分类号: | C08G65/28 | 分类号: | C08G65/28;C08G18/48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56400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 脂肪族 合成 制备 双金属催化剂 生产周期 高压反应釜 环保型产品 聚氨酯领域 聚醚多元醇 氮气置换 环氧丙烷 环氧乙烷 混合物 后熟化 活性高 脂肪醇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聚醚多元醇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脂肪族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合成方法。将脂肪醇、双金属催化剂和酸投入高压反应釜中,氮气置换5‑8次,升温至110‑115℃,加入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的混合物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熟化,脱单体,制备得到脂肪族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本发明所述的脂肪族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合成方法,简单易行,生产周期短,经济价值高,三废产生少,为环保型产品,制备的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活性高,扩展了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在聚氨酯领域的应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醚多元醇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脂肪族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聚醚多元醇是合成聚氨酯材料的主要原料之一,随着聚氨酯应用领域的扩大,具备低不饱和度同时又可提高聚氨酯反应速度的高活性聚醚多元醇,日益得到市场的认可。
聚醚多元醇是主链含有醚键(-R-O-R-),端基或侧基含有大于2个羟基(-OH)的低聚物。以低分子量多元醇、多元胺或含活泼氢的化合物为起始剂,与氧化烯烃在催化剂作用下开环聚合而成。根据起始剂所含活性原子的数目可制得不同官能度的聚醚多元醇。
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很多,主要包括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和配位聚合等。阴离子聚合利用无机强碱(例如KOH)为催化剂,无机强碱具有价廉,在聚醚多元醇中容易脱除等优势,在制备低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时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然而,无机强碱容易使环氧丙烷发生异构化,产生末端为不饱和双键的单羟基聚醚,使聚醚多元醇的官能度和相对分子量变小;而且需要精制的过程,易产生大量的含无机盐的危废,造成环境污染。
阳离子聚合利用强路易斯酸(例如BF3·乙醚)为催化剂,进行氧化烯烃聚合时会形成二噁烷结构的副产物,对制备的聚氨酯制品的性能有不利的影响,需要利用繁琐的过程除去杂质,工业生产中基本上不采用。
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剂虽然其用于环氧丙烷均聚合和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无规共聚合时活性很高,可制得较窄分布的聚醚多元醇低分子量。但其存在着不能直接采用小分子的多元醇为起始剂,需要采用低分子量的聚醚多元醇间接起始的缺点。
脂肪醇为具有8-22碳原子链的脂肪族的醇类,又称鲸蜡硬脂醇,通常具有偶数的碳原子和一个连接于碳链末端的羟基;广泛应用于表面活性剂、消泡剂、浮选剂、软化剂、稻田保温剂、水面覆盖剂、医药软膏的原料及彩色影片的成色剂、抛光剂、润滑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
本申请探索一种以脂肪醇为起始剂合成低不饱和度的聚醚多元醇,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存在的催化剂诱导期较长,产生的三废多,工艺过程繁琐等问题,研发一种新的低不饱和度高活性的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方法,开拓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在聚氨酯领域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脂肪族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合成方法。该合成方法简单易行,生产周期短,经济价值高,三废产生少,为环保型产品,制备的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活性高,扩展了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在聚氨酯领域的应用范围。
本发明所述的脂肪族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的合成方法,具体是将脂肪醇、双金属催化剂和酸投入高压反应釜中,氮气置换5-8次,升温至110-115℃,加入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的混合物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熟化,脱单体,制备得到脂肪族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
其中:
脂肪醇是C8-C22的脂肪醇。
双金属催化剂(DMC)用量为反应原料总质量的20-50ppm。
酸为质量浓度50%的磷酸或者硫酸。
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的质量比为5:95-65:35。
脂肪醇与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质量和的质量比为0.13-1.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荆晓东,未经荆晓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580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