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输同步的染料混料输管气炮搅拌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756686.X | 申请日: | 2019-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4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 发明(设计)人: | 曾旭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旭炜 |
| 主分类号: | B01F5/00 | 分类号: | B01F5/00;B01F1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4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料 染料 气炮 操作台 支撑侧板 搅拌器 输入管 同步的 混输 输管 大颗粒分子 搅拌桶顶端 冲击混合 高速离心 高压输入 混合运动 活动连接 融合 搅拌桶 输出管 着色度 导盘 底座 电焊 内阀 前区 旋流 左端 阻拦 纺织品 沉淀 输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输同步的染料混料输管气炮搅拌器,其结构包括染料输入管、混料搅拌桶、旋叠操作台、底座、支撑侧板、混染气炮管、导盘,染料输入管共设有三个且采用电焊的方式固定连接于混料搅拌桶顶端,旋叠操作台位于左侧支撑侧板左端且与其活动连接,本发明因在择泄机构能够通过内阀直控机构通入的混料进行前区阻拦,并将其分为两条高压输入流,形成旋流带的高速离心混合以及气辅冲机构的空气炮击冲击混合,令输入的轻度混合混料,进行高度混合融合,令在混料输出管输出的混料始终处于混合运动状态,令内部的大颗粒分子没有办法获得相对静态的沉淀机会,从而令纺织品进行侵染上色的过程中,通过高度融合的混料得到较高的着色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混输同步的染料混料输管气炮搅拌器。
背景技术
在混输同步的机器上,会在具有一定量的混料完成品后,同步输入染料在分区混合后进行输出,进而具有能够持续性输出的作用,在进行持续性的加料混料输出的过程中,由于不同染料的色粒分子颗粒不一样大,色粒较大的分子颗粒在输出的过程中容易向下沉。
基于上述描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一种混输同步的染料混料输管气炮搅拌器主要存在以下不足,比如:
在混输同步的机器上,容易出现小块区域的轻度混合混料在位于输出口被动输出,其输出混料在对纺织品进行侵染上色的过程中,便会因为其轻度融合导致混料存在较大色差,因此容易出现纺织品染色后,其着色度较之目标着色度存在一定的色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输同步的染料混料输管气炮搅拌器,以解决现有在混输同步的机器上,容易出现小块区域的轻度混合混料在位于输出口被动输出,其输出混料在对纺织品进行侵染上色的过程中,便会因为其轻度融合导致混料存在较大色差,因此容易出现纺织品染色后,其着色度较之目标着色度存在一定的色差的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一种混输同步的染料混料输管气炮搅拌器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混输同步的染料混料输管气炮搅拌器,其结构包括染料输入管、混料搅拌桶、旋叠操作台、底座、支撑侧板、混染气炮管、导盘,所述染料输入管共设有三个且采用电焊的方式固定连接于混料搅拌桶顶端,所述旋叠操作台位于左侧支撑侧板左端且与其活动连接,所述支撑侧板底端采用电焊的方式固定连接于底座顶端,所述混染气炮管左端通过嵌入的方式安装在混料搅拌桶底端有右侧,所述导盘上方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底座。
所述混染气炮管包括内阀直控机构、侧压炮冲机构、混料输出管、择泄机构,所述内阀直控机构固定装设在混料输出管左侧端,所述侧压炮冲机构位于侧压炮冲机构正下方,所述混料输出管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择泄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内阀直控机构包括回置弹条、拉簧、弱磁块、电源线、牵制柄、环套、活动分封片,所述回置弹条右端与活动分封片顶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拉簧右侧与牵制柄相焊接,所述弱磁块固定连接在一起环套左上端内部,所述活动分封片通过嵌入的方式安装在环套内环面,所述电源线与弱磁块相连接,所述活动分封片内部设有一个小型的分支阻片,在处于工作状态下,由于分支阻片需要旋嵌收纳进入其内部,才能够进行通流,在待机状态下,能够通过对弱磁块的磁极增强进而令牵制柄回返,将搅拌处理筒内部以最快的速度对管道连接处进行断流。
作为优选,所述侧压炮冲机构包括延伸复带、固定控接片、导柄、冲压勺、气辅冲机构,所述固定控接片通过延伸复带与导柄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导柄右端与冲压勺左侧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导柄背部与气辅冲机构活动连接在一起,所述侧压炮冲机构能够通过内部染液的冲击,进而针对气辅冲机构将其外部的压制成高压状态,并打出,在缓置的染液中打出,形成的冲击流对于染液进行气流反搅冲击,能够令其急速的打散融合。
作为优选,所述择泄机构包括限流管、旋流带、分卸腔、回复卸腔、锁流片,所述旋流带通过嵌入的方式安装在限流管内部中间为位置,所述分卸腔位于限流管下方且与其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回复卸腔设于分卸腔左侧,所述锁流片通过嵌入的方式安装在回复卸腔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旭炜,未经曾旭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566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