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电路板以及压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750701.X | 申请日: | 2019-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99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善鹤;张迪;杨硕;张琪;古春笑;朱朝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1/11 | 分类号: | H05K1/11;G01R31/00;G01L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布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05 | 代理人: | 李浩 |
| 地址: | 0655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电路板 以及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电路板以及压接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个柔性电路板使用寿命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主体和设置在柔性电路板主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引脚;且第一引脚在平行于柔性电路板方向上的截面面积沿远离柔性电路板主体的厚度方向上逐渐减小。当需要对显示屏体进行检测并分等级时,将柔性电路板的第一引脚与显示屏体的引脚进行对位贴合,第一引脚与显示屏体的引脚的接触面积逐渐增大,减少了第一引脚与显示屏体的引脚之间的滑移次数,减少了第一引脚的磨损,从而延长了柔性电路板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接装置可有效改善贴合压接的效果,防止贴合压接虚接,提高贴合压接良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电路板以及压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对显示屏体进行点灯老炼以及对显示屏体进行等级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PG(Pattern Generator,图像生成器,即为电源)转接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然后将柔性电路板与显示屏体进行对位贴合压接以给显示屏体提供PG电流信号,目前这种方式会造成屏体压接不良、屏体点亮不佳的状况,进而导致屏体无法进行后续正常的检测,影响检测设备稼动率和良率,同时由于一个柔性电路板可以多次检测显示屏体,因此单个柔性电路板的使用寿命短。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电路板以及压接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显示屏体点亮检测时单个柔性电路板的使用寿命短以及压接不良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主体和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主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引脚,所述第一引脚在平行于所述柔性电路板方向上的截面面积沿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主体的厚度方向上逐渐减小。此种设置方式进一步减少了第一引脚的磨损,从而增大了第一引脚的使用寿命,即延长了柔性电路板的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脚为凸起或凹槽。提高了第一引脚的可选择性。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脚包括依次连接的至少两个倾斜部,相邻两个所述倾斜部在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逐渐减少。能够更好的使得第一引脚与显示屏体的接触为一级一级的阶梯的接触。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脚包括依次连接的至少两个倾斜部,相邻两个所述倾斜部在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主体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柔性电路板主体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倾斜度逐渐减小,从而使得第一引脚与显示屏体对位贴合过程中,接触面积逐渐增大,进一步减少了第一引脚滑移次数。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接装置,用于压接柔性电路板与屏体,所述压接装置包括压接接头和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主体和位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主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引脚,所述第一引脚在平行于所述柔性电路板方向上的截面面积沿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主体的厚度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压接接头包括依次连接的至少三个压接段,用于将所述第一引脚和待压接屏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引脚压合。此压接装置能够保证一定平整压接的基础上,还能够有针对的调整压接不良段,提高整体压接效果,提高压接效率。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压接装置进一步包括:压力监测单元,所述压力监测单元包括压力监测应变片以及与所述压力监测应变片电连接的压力检测模块;其中,所述压力监测应变片设在所述第一引脚内、所述第一引脚表面或所述柔性电路板主体远离所述第一引脚一侧的表面。通过在压接检测系统中设置压力监测单元,在当对柔性电路板的第一引脚与显示屏体的第二引脚进行对位贴合的过程中,能够实时监测压接压力,从而能够保证压接过程中的压力的均匀性,实现基本量化压接下压的行程。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脚为凸起或凹槽。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脚包括依次连接的至少两个倾斜部,相邻两个所述倾斜部在远离所述柔性电路板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逐渐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507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盲埋孔印制电路板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通孔的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