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光主体化合物和使用该化合物的电致发光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47927.4 | 申请日: | 201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35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汪华月;华万鸣;申屠晓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华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87/06 | 分类号: | C07D487/06;C07D403/14;C07D471/04;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107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光 主体 化合物 使用 电致发光 器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磷光主体化合物和使用该化合物的电致发光器件,该有机化合物如结构式I所示:结构式I中,L1、L2独立的选自单键、亚苯基、亚萘基,Z独立地选自H、C6‑C30芳基、C2‑C30杂芳基;X独立的选自O、S、Se、NR1、C(R1)2、Si(R1)2,其中R1独立地选自氢、取代或未取代C1‑C2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C1‑C20烷氧基、C6‑C30芳基或C2‑C30杂芳基。本发明的磷光主体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较深的HOMO以及较浅的LUMO可以将掺杂剂的HOMO、LUMO包围在内,能够平衡空穴和电子的传递,能量传递更加充分,能有效提高器件的效率和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磷光主体化合物和使用该化合物的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OLED的发光属于电激发光(eletro luminescence EL),由于在应用上的重要性,电激发光现象一直是令人感兴趣的一门科学,有机发光现象最早是1963年由pope教授所发现的,当时他将数百伏的偏压施加于蒽(anthracene)晶体上,观察到发光现象,这是最早的文献报道。由于过高的电压与不佳的发光效率,该现象一直未受到重视。一直到1987 年,美国柯达公司的邓青云博士(chingW.Tang)以及Steve发布以真空蒸镀的方式制成了多层式的OLED器件,可是空穴与电子局限在电子传输层与空穴传输层的界面附件在结合,大幅度提高了器件的性能,其工作电压与高亮度的商业应用潜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从此开启了OLED风起云涌的时代。OLED发光分为荧光发光和磷光发光两种方式,根据理论推测,由电荷的在结合而引起的单重激发态与三重激发态的比例为1:3,所以使用小分子荧光材料是,能用于发光的仅为全部能量的25%,其余的75%的能量因三重激发态的非发光机制而损失掉,故一般认为荧光材料的内部量子效率极限为25%。1998年Baldo 和Forrest教授等人发现三线态磷光可以在室温下利用,并将原来内量子效率的上限提升到 100%,三重态磷光体常常都是重金属原子,组成的络合物,利用重原子效应,强烈的自旋轨域耦合作用造成单重激发态和三重激发态的能阶相互混合,使得原本被禁止的三重态能量缓解以磷光的形式发光,量子效率也随之大幅提升,目前有机OLED组件中的发光层几乎全部使用主客体发光体系结构,即在主发光体中掺杂客体发光材料,一般来说,主体发光的能系需比掺杂物大,即能量由主题传递给客体,使掺杂物被激发而发光。
目前蓝色磷光体系由于寿命短暂的缘故而止步于实验室阶段,绿光和红光磷光掺杂体系已经成功应用于商业领域,如手机、照明以及大尺寸电视领域,所以如何提高绿光红光磷光发光体系的发光效率目前受到了业界的瞩目,而最成功的莫过于Premix主题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其原理是利用强空穴注入的p型材料和强电子注入的N型材料不同比例的混合,在发光层造成空穴和电子陷阱,从而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但需要要求P型主体和 N型主体有相同的蒸镀温度,长时间蒸镀P型主体材料和N型主体的材料比例不会变化,这严重限制了premix主体材料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磷光主体化合物,所述的磷光主体化合物的结构式如结构式I所示:
结构式I,
其中,L1、L2独立的选自单键、亚苯基、亚萘基;
Z独立地选自H、C6-C30芳基、C2-30杂芳基;
X独立的选自O、S、Se、NR1、C(R1)2、Si(R1)2,其中R1独立地选自氢、取代或未取代C1-C2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C1-C20烷氧基、C6-C30芳基或C2-C30杂芳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华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华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479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