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橄榄蛏蚌稚蚌培育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45212.5 | 申请日: | 2019-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13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闻海波;马学艳;徐跑;徐东坡;王林;丁图强;金武;顾若波;郑冰清;华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1/54 | 分类号: | A01K61/5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殷红梅;张仕婷 |
地址: | 21408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橄榄 蛏蚌稚蚌 培育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橄榄蛏蚌稚蚌培育的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其对1‑7日龄稚蚌用静水培育,7日龄至40日龄用静水和流水混合培育,40日龄至出苗用流水培育,养殖至60‑75日龄,统计稚蚌成活率及壳长。本发明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能够用于高密度稚蚌人工养殖模式,可显著提高橄榄蛏蚌稚蚌养殖成活率和生长率,为我国橄榄蛏蚌这一珍稀蚌类的人工繁育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橄榄蛏蚌稚蚌培育的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橄榄蛏蚌(
综合现有的资源调查情况来看,橄榄蛏蚌曾经在我国的五大淡水湖、长江的部分支流、淮河的部分河段及水质较好的河流均有自然分布。但由于栖息环境的破坏、水域污染及人为酷捕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仅在湖北的天门河竟陵段、荆门水库、淮河阜阳段和鄱阳湖部分区域有零星分布。鉴于我国橄榄蛏蚌的濒危情况及其重要经济价值,湖北天门市2003年就建立了橄榄蛏蚌自然保护区;2016年安徽阜阳获批橄榄蛏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二十世纪80年代初,橄榄蛏蚌在江苏的太湖、洪泽湖等曾有分布,但近30年未发现橄榄蛏蚌的活体,2017年启动的江苏省水生野生动物普查也确认江苏省橄榄蛏蚌已处于功能性灭绝,加强其人工繁育保护已刻不容缓。
橄榄蛏蚌属于我国特有珍稀特有蚌类,具有蚌类典型的生活史,成熟的钩介幼虫排出后,需要短暂寄生在适宜寄主鱼上才能变态发育成稚蚌,从而完成繁育过程。橄榄蛏蚌钩介幼虫对寄主鱼的寄生选择性较高,加上水体污染,寄主鱼数量减少,这显著增加了自然条件下繁殖的难度。目前仅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基于新型钩介幼虫体外培养技术,在全国率先成功突破橄榄蛏蚌人工繁殖关键技术,但橄榄蛏蚌在稚蚌阶段生命力非常脆弱,特别是壳长小于1cm的稚蚌死亡率最高,是直接影响到人工繁育成败的关键阶段。筛选出橄榄蛏蚌稚蚌早期培育的关键影响因子,建立适宜稚蚌人工养殖模式和技术,可为我国橄榄蛏蚌的人工繁育保护及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橄榄蛏蚌稚蚌培育的方法,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能够进行高密度人工稚蚌养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橄榄蛏蚌稚蚌培育的方法,对1-7日龄稚蚌用静水培育,7日龄至40日龄用静水和流水混合培育,40日龄至出苗用流水培育,养殖至60-75日龄,统计稚蚌成活率及壳长。
进一步地,所述静水培育的步骤为:关闭悬挂于养殖箱上方的增氧,翻池,翻池后静置2-3min,然后转动养殖箱弯头朝下,放掉养殖箱内1/5水,水放完后将弯头转至朝上,所有养殖箱都操作完成后,打开流水半小时,每个养殖箱水流流速为1-2L/min,水停后打开增氧,每个养殖箱加入拟微球藻,使水体拟微球藻密度约为5×104-1×105个/mL,按照200mL/m2泼洒泥水,每天操作一次。
进一步地,静水和流水混合培育的步骤为:关闭悬挂于养殖箱上方的增氧,翻池,翻池后静置1-2min,然后转动养殖箱弯头朝下,放掉养殖箱内1/5水,水放完后将弯头转至朝上,所有养殖箱都操作完成后,打开增氧,打开流水将养殖箱水加满后关闭流水;每个养殖箱加入拟微球藻,使水体拟微球藻密度约为1×105-1×106个/ mL,按照350mL/m2泼洒泥水,3-4小时后打开流水,每个养殖箱水流流速为3-4L/min,进行流水养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452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孔鱼的人工繁殖方法
- 下一篇:一种贻贝包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