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质保温防水型抹灰磷石膏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44938.7 | 申请日: | 2019-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51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戴绍斌;吴任迪;张雨薇;李正学;李玉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16 | 分类号: | C04B28/16;C04B111/27;C04B111/40 |
代理公司: | 42102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友明<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430070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磷石膏 轻质保温 硫铝酸盐水泥 改性磷石膏 高效减水剂 固体废弃物 脱硫粉煤灰 玻化微珠 高湿环境 抹灰材料 有效解决 制备工艺 发泡剂 防水型 缓凝剂 稳泡剂 增稠剂 重量份 资源化 抹灰 掉粉 制备 防水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轻质保温防水型抹灰磷石膏材料,其组分及重量份含量包括:改性磷石膏、脱硫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缓凝剂、高效减水剂、增稠剂、发泡剂、稳泡剂、玻化微珠。该方法制备工艺简单,固体废弃物利用率高,成本低,所制备的磷石膏抹灰材料具有轻质保温、防水的特点,有效解决了高湿环境下掉粉、脱落与开裂现象,并且使磷石膏得到了资源化有效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质保温防水型抹灰磷石膏材料。
背景技术
磷石膏是一种生产磷肥等磷酸基产品所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其主要的化学成分为二水硫酸钙。但鉴于磷石膏中还含有大量其他有害的杂质,对其的再利用存在较大难度和较高的成本。目前,磷石膏主要通过堆存的方法处理,占用了大量土地,增加了投资和运维成本,同时带来了严重的安全和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其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水硫酸钙,因此理论上可以在建筑材料中作为石膏的替代品,但目前磷石膏的实际使用率仍然较低。
随着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保温墙体材料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对于具有轻质保温隔热的配套砂浆的研究较少,工程中仍然采用导热系数较高的砂浆对自保温墙体块材进行砌筑和抹灰,这大大降低了墙体自保温系统的热工性能。
磷石膏中含有较多的二水石膏,其能在空气中硬化,只适应与干燥环境中,而不宜用于潮湿环境和水中,这大大缩小了磷石膏抹灰砂浆的使用范围。
利用磷石膏制备的抹灰砂浆,能有效解决传统水泥砂浆和石灰砂浆,能耗高,保水性差,粘结力差,易出现开裂、起鼓、脱落等问题。不仅如此,利用磷石膏还能替代紧缺的天然建筑石膏,降低生产成本,变废为宝,有效实现磷石膏资源化利用。
中国专利201310430078.2提供了一种磷石膏基面层粉刷石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主要介绍了改性磷石膏与水泥复合粉刷石膏砂浆的制备工艺,虽然其制品具有防水特性,但保温效果差,容重较大达不到轻质的效果。中国专利201210529506.2介绍了一种耐水型磷石膏抹灰砂浆干粉料,该专利利用磷石膏制备的半水石膏和Ⅱ型无水石膏为原材料制备耐水磷石膏抹灰,但在制备半水石膏和Ⅱ型无水石膏过程中需多次不同温度煅烧,工艺复杂效率较低。磷石膏抹灰砂浆存在热工性能差,性能不稳定,制备成本高等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轻质保温防水型抹灰磷石膏材料,工艺简单方便,具有轻质保温和防水的特点,有效解决了高湿环境下掉粉、脱落与开裂现象,并且使磷石膏得到了资源化有效利用。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轻质保温防水型抹灰磷石膏材料,其组分及重量份含量包括:改性磷石膏40-60份、粉煤灰28-38份、水泥12-22份、缓凝剂0.2-0.4份、高效减水剂0.004-0.008份、增稠剂0.02份、聚丙烯纤维0.001-0.003份、防水剂0.2-0.6份、玻化微珠20-60份,将上述原料均匀混合再高速机械搅拌制浆得到。
按上述方案:所述原料按水灰比1:0.35-0.45的比例,高速搅拌(285r/min)时间为2-3分钟。
按上述方案:所述粉煤灰为循环流化床脱硫粉煤灰;所述缓凝剂为柠檬酸钠;所述高效减水剂为固含量为百分之98的聚羧酸高效减水剂;所述增稠剂为甲基纤维素醚、羧甲基纤维素醚中的一种或两种按任意配比的混合;所述聚丙烯纤维直径57μm,长度15mm。
按上述方案:所述改性磷石膏为磷石膏与助磨剂按质量比100:0.7-1.0混合经磨机研磨后所得粉末,然后将细粉过200目的筛子,再在140-180℃煅烧2-3小时后得到β-半水石膏;所述助磨剂为三乙醇胺,三异丙醇胺乙二醇的一种或几种。
按上述方案:所述水泥为硅酸盐水泥、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和硬石膏三种熟料按照85:5:10的质量比例混合而成,初凝时间为86min,终凝时间为14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449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