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远程实时睡眠质量监控的智能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742927.5 | 申请日: | 2019-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17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 发明(设计)人: | 代晓蕊;陈晔;凌青华;姚文连;张静萱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A47G9/10 | 分类号: | A47G9/10;B32B27/32;B32B27/06;B32B5/02;B32B5/18;B32B5/24;B32B7/12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卢霞 |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枕头本体 左气囊 睡眠质量监控 颈部支撑 微型气泵 控制盒 气囊仓 智能枕 传感器 连接控制器 报警信号 气囊连接 实时监测 控制器 护垫层 气囊 内嵌 内腔 腔内 气管 睡眠 监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远程实时睡眠质量监控的智能枕,包括枕头本体,在枕头本体内设置有内腔,在内腔内设置有分别安装左气囊和右气囊的左气囊仓和右气囊仓,在左气囊仓和右气囊仓之间设置颈部支撑槽,在颈部支撑槽内设置有护垫层,在枕头本体前侧安装有控制盒,在控制盒内安装有控制器和微型气泵,微型气泵通过气管分别与左气囊和和右气囊连接,在枕头本体表面内嵌有数个传感器,数个传感器分别连接控制器。本发明结构设计新颖,使用方便,能够实时监测使用者的睡眠质量,并且在监测到异常时能够立即发出报警信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远程实时睡眠质量监控的智能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枕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为人们保证睡眠舒适的睡眠工具,它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功能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目前的智能枕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但是现在的智能枕一般通过按摩来达到保健的效果,不具有智能化,无法实时监测人体的睡眠质量和身体状况,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对人体的睡眠质量和身体状况进行监测的基于远程实时睡眠质量监控的智能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是一种基于远程实时睡眠质量监控的智能枕,包括枕头本体,在枕头本体内设置有内腔,在内腔内设置有分别安装左气囊和右气囊的左气囊仓和右气囊仓,在左气囊仓和右气囊仓之间设置颈部支撑槽,在颈部支撑槽内设置有护垫层,在枕头本体前侧安装有控制盒,在控制盒内安装有控制器和微型气泵,微型气泵通过气管分别与左气囊和和右气囊连接,在枕头本体表面内嵌有数个传感器,数个传感器分别连接控制器。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控制器内设有中央处理器、传感信号采集模块、存储模块、数据比较模块、数据库模块、报警模块、气泵控制单元和无线传输模块;
数个传感器通过传感信号采集模块连接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分别连接存储模块、数据比较模块、数据库模块、报警模块和气泵控制单元,中央处理器通过无线传输模块连接后台监控终端。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无线传输模块包括ZigBee网关主体,ZigBee网关主体包括ZigBee模块、网关主控模块、以太网单元和射频天线,网关主控模块分别连接ZigBee模块和以太网单元,ZigBee模块连接射频天线。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护垫层由外至内分别为PE膜层、吸收芯层、无纺布层和海绵层;
PE膜层的下表面与吸收芯层的上表面紧密黏贴,吸收芯层的下表面与无纺布层的上表面紧密黏贴,无纺布层的下表面与海绵层的上表面紧密黏贴。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数个传感器包括血压传感器、血氧浓度传感器、体温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鼾声传感器和颈脉搏传感器。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传感信号采集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两级场效应宽带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的一个输入端分别连接电阻B一端和电容B一端,电容B另一端接地,电阻B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A一端和电容A一端,电容A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运算放大器)的另一输入端分别连接电阻C一端和电阻D一端,电阻C另一端连接电容D一端并接地,电阻D另一端和电容D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两级场效应宽带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电容E一端,电容E另一端连接电阻F一端,电阻F另一端连接两级场效应宽带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两级场效应宽带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还连接电阻G并接地,两级场效应宽带放大器的正极输入端连接电阻E一端,电阻E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输出端,还具有电容F、电容G、电容H,电容F一端、电容G一端、电容H一端分别接电源端,电容F另一端、电容G另一端、电容H 另一端均接地。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无线传输模块采用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429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