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多屏幕的空间全息互动操控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733845.4 | 申请日: | 2019-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4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 发明(设计)人: | 林跃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青臣创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3B21/56 | 分类号: | G03B21/56;G06F3/01;G06F3/14 |
| 代理公司: | 32237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贺翔 |
| 地址: | 21001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视频数据 显示屏显示 幻影成像 所述空间 体感控制 上位机 图像 多媒体应用领域 幻影成像装置 传输 第二区域 第一区域 全息互动 图像投射 信号对应 控制器 多屏幕 接收体 可视化 裸眼3D 操控 加载 成像 发送 播放 查询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多屏幕的空间全息互动操控的方法及系统,涉及数字可视化多媒体应用领域,能够将L型空间折幕和幻影成像装置结合使用。本发明包括:上位机加载视频数据,并将所述视频数据向空间折幕模块和幻影成像模块传输;所述空间折幕模块根据所述视频数据,在第一显示屏显示第一区域的图像,在第二显示屏显示第二区域的图像;所述幻影成像模块根据所述视频数据,在第三显示屏显示第三区域的图像,并将所述第三区域的图像投射在成像幕上;所述上位机接收体感控制器发送的体感控制信号;查询所述体感控制信号对应的视频数据,并向所述空间折幕模块和所述幻影成像模块传输。本发明适用于裸眼3D播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可视化多媒体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多屏幕的空间全息互动操控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5G的快速普及,数据带宽将不再成为制约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瓶颈。目前在用户侧实现互动,主要通过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和裸眼3D技术。其中,VR技术发展的较为成熟,并形成了不少技术储备,但用户使用时需要通过穿戴式的VR设备实现浸入式全息虚拟互动,存在舒适性的问题,多人使用同一设备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卫生问题。
AR技术在实现上较为方便,目前很多智能手机已经能够运营一些AR应用,但是由于用户的视界被限定在手机屏幕中,始终存在用户浸入场景的程度不足的问题,因此目前仅应用在少数几个业务场景中。
裸眼3D技术能够同时解决上述VR技术和AR技术的缺陷,但是也是技术完成度最低的方案,目前市场上已有的裸眼3D透视技术包括L型空间折幕,CAVE空间折幕,以及幻影成像等,互动领域主要是依靠红外感应,Kinect,Psmove、Wii等体感设备进行任务动作识别,达到与视频互动的效果,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在裸眼3D的空间影院体系中,还无法有效的实现空间互动体验,主要原因是投放设备多数都涉及到融合程序以及特殊的播放软件,而目前互动由于感应空间的限制,多数也是以平面式的方式展现,二者无法形成很好融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多屏幕的空间全息互动操控的方法及系统,能够将L型空间折幕和幻影成像装置结合使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多屏幕的空间全息互动操控的系统,包括:上位机、幻影成像模块、空间折幕模块和体感控制器;
所述幻影成像模块、所述空间折幕模块和所述体感控制器,分别通过各自的通信接口连接所述上位机;
所述空间折幕模块由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组成,所述第一显示屏和所述第二显示屏相互垂直安装,并形成L型空间折幕;
所述幻影成像模块由第三显示屏和成像幕组成,所述第三显示屏与所述空间折幕模块的其中一块显示屏相互垂直,并与另一块显示屏相互平行,所述第三显示屏安装在所述成像幕的投影面上。
具体的,所述第一显示屏为正面屏幕,安装在视界的正面;
所述第二显示屏为地面屏幕,安装在相对于视界方向的地面上;
所述成像幕倾斜安装在视界的正面,与所述第一显示屏形成预设角度,其中,所述成像幕、所述第一显示屏和所述第二显示屏所围成的截面为直角三角形。
所述第三显示屏安装在所述成像幕在竖直方向的投影面上。
所述体感控制器中用于采集人体动作的传感器朝向视界的正面。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多屏幕的空间全息互动操控的方法,包括:
上位机加载视频数据,并将所述视频数据向空间折幕模块和幻影成像模块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青臣创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青臣创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338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