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备发现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31633.2 | 申请日: | 2019-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14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阮超;刘晓蕾;汪碧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8/00 | 分类号: | H04W8/00;H04L67/104;H04W76/10;H04W24/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李稷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备 发现 方法 装置 以及 计算机 | ||
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发现方法以及相应的装置、计算机系统等。该方法由支持WiFi P2P的设备执行,当该P2P设备连接Wi‑Fi网络的同时需要发现并与其他P2P设备建立Wi‑Fi P2P连接时,应用该方法能够降低该发现过程对Wi‑Fi通信的影响。该方法包括在确定该P2P设备已经连接到Wi‑Fi网络时继续在该Wi‑Fi网络的信道上执行数据接收并判断接收到的数据的类型,并不执行常规的Wi‑Fi P2P设备发现操作。若接收到的数据为探测帧,则响应该探测帧以便于与发送该探测帧的其他P2P设备建立Wi‑Fi P2P连接。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支持Wi-Fi P2P的设备的发现方法、装置以及相应的计算机设备等。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快速发展,支持Wi-Fi点对点(Peer to Peer,P2P)的设备越来越多。Wi-Fi P2P是Wi-Fi联盟推出的一项技术规范,也称为Wi-Fi Direct,该规范支持多个Wi-Fi设备在没有接入点(Access Point,AP)的情况下相互连接,构成一个点对点网络。例如:一个支持Wi-Fi P2P的手机可以和一台支持Wi-Fi P2P的智能电视直接建立连接,将手机的音视频数据流推送给智能电视,实现多屏互动功能。
某些场景下,多个设备需要Wi-Fi P2P实现直接连接,同时其中一个或多个设备还需要通过Wi-Fi连接与Wi-Fi AP进行通信。例如,前述手机通过Wi-Fi P2P实现将该手机上的游戏推送到智能电视上,与此同时,智能电视还要与无线路由器通信,通过Wi-Fi网络接收视频数据或执行文件上传/下载。随着IoT的发展,前述这种场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所以支持Wi-Fi P2P的设备(下文中简称为“P2P设备”)具备同时连接AP和其它P2P设备的能力非常重要。
但是,现有技术中,当一个P2P设备与AP存在通信的同时试图去连接其它P2P设备时,该P2P设备与AP之间的通信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具体的,当一个P2P设备与AP存在通信的同时试图去连接其它P2P设备时,该P2P设备需要在多个信道上进行设备发现操作,例如扫描(scan)、监听(listen)或搜索(search)等,以便于发现(discover)其它P2P设备并与之建立连接。当一个P2P设备与AP通信的时候,负责与AP进行数据通信的信道处于工作状态,由于数据通信与设备发现操作不能同时进行,若该P2P设备此时再执行扫描、监听或搜索操作,那么与AP通信的这条信道在该操作发生的时间就无法工作,从而影响该P2P设备与AP之间的通信。以前述场景为例,智能电视与无线路由器连接,用户正通过智能电视下载文件或观看网络视频,当用户开启智能电视和手机的Wi-Fi P2P功能,智能电视和手机则启动设备发现以期建立P2P连接,但在此过程中,用户当前在智能电视上观看的网络视频或文件的下载会出现卡顿,甚至智能电视可能会出现断网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通信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发现方法,由P2P设备执行,当该P2P设备连接Wi-Fi网络,同时需要发现并与其他P2P设备建立Wi-Fi P2P连接时,应用该方法能够降低该发现过程对Wi-Fi通信的影响。
下面通过不同的方面介绍该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的装置等。以下各个方面的实现方式和有益效果可以互相参考。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发现方法,该方法包括:当第一设备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接入点设备存在Wi-Fi连接时,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接收到的第一数据的类型,所述第一数据为通过所述Wi-Fi连接所在的第一信道接收到的数据;当确定所述第一数据的类型为探测帧时,通过所述第一信道发送第一响应数据,所述第一响应数据用于响应所述探测帧以便于所述第一设备与发送所述探测帧的第二设备建立Wi-Fi P2P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316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