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4-硝基二苯胺和4-亚硝基二苯胺的催化加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25257.6 | 申请日: | 201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13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8 |
发明(设计)人: | 吴其建;王晓宁;陈永平;刘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09/36 | 分类号: | C07C209/36;C07C209/38;C07C211/55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赵青霞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硝基 苯胺 催化 加氢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催化加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4‑硝基二苯胺和4‑亚硝基二苯胺的催化加氢方法。本发明以苯胺、硝基苯为原料,缩合反应所得的含有4‑硝基二苯胺和4‑亚硝基二苯胺的缩合液为加氢处理对象,加入加氢反应助剂、加氢反应溶剂、骨架镍催化剂,加氢温度为58℃~80℃,氢压为1.0MPa~3.0MPa,观察加氢反应不再吸氢后,降温,停止反应。本发明能够降低缩合液和溶剂中含水量对催化加氢还原4‑硝基二苯胺和4‑亚硝基二苯胺缩合液的影响,解决骨架镍催化剂在含水体系中的正常加氢反应,降低能量消耗,节约生产成本,应用前景广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细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4-硝基二苯胺和4-亚硝基二苯胺缩合液的催化加氢方法。
背景技术
4-硝基二苯胺和4-亚硝基二苯胺是制备4-氨基二苯胺的原料,4-氨基二苯胺(对氨基二苯胺,又称RT培司)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于橡胶助剂、染料、纺织及制药工业等,主要用于橡胶防老剂4010NA、6PPD等。
硝基苯法制备RT培司(4-氨基二苯胺)工艺以硝基苯、苯胺为原料,以四甲基氢氧化铵为缩合催化剂进行连续缩合,得到含有4-硝基二苯胺和4-亚硝基二苯胺的缩合液,往缩合液中添加溶剂直接加氢,加氢还原得到含有4-氨基二苯胺的还原液,还原液萃取分离出水相和有机相,回收四甲基氢氧化铵、溶剂,有机相进入精馏工序精馏得产品4-氨基二苯胺,苯胺回用。
缩合液的催化加氢是制备4-氨基二苯胺的重要反应。在现有缩合液的催化加氢中催化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镍系催化剂,一类为贵金属催化剂,镍系催化剂还原缩合液所用溶剂为甲醇,贵金属催化剂还原缩合液所用溶剂为水,如果镍系催化剂还原缩合液用水作为溶剂,则加氢反应极慢,甚至加氢反应根本不进行。
众所周知,溶剂对加氢反应有着重要影响。在加入溶剂催化加氢过程中,溶剂不但会影响反应介质的离解作用、传质和传热、介电效应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而且会影响反应底物、反应中间体、反应产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活化、脱附。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十分复杂,不同的溶剂、相同溶剂的不同浓度均可以影响反应速率,甚至改变反应进程和机理。
当甲醇作为镍系催化剂还原缩合液的溶剂时,缩合液中的含水量和甲醇的含水量对加氢反应影响较大,随着缩合液中的含水量升高和溶剂甲醇含水量的增加,缩合液加氢反应速度会减慢,较高的含水量不仅降低加氢反应速率,而且引起催化剂活性钝化,因此在现有4-氨基二苯胺的制备工艺中,为了保证加氢反应的正常进行和稳定运行,需要严格控制缩合液的含水量和甲醇的含水量。
中国专利CN107118108B公开了一种苯胺-硝基苯缩合液的催化加氢方法,该方法向缩合液中加入预处理剂,预处理剂为多胺类物质,预处理时间2-5小时,温度40-75℃,多了一道处理工序,处理过程中季铵碱易分解成有鱼腥恶臭的三甲胺。三甲胺废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很大损害。
中国专利CN1307556A公开了一种制备4-氨基二苯胺类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的氢化催化剂为贵金属催化剂,氢化溶剂为水。
朱建良等(强碱性体系中4-硝基二苯胺催化加氢还原工艺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研究了强碱性体系中4-硝基二苯胺催化加氢还原工艺,当水为溶剂,镍体系催化剂还原4-硝基二苯胺时,4-氨基二苯胺的收率仅61.24%。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4-硝基二苯胺和4-亚硝基二苯胺缩合液的催化加氢方法。
RT培司(4-氨基二苯胺)生产工艺中含有4-硝基二苯胺和4-亚硝基二苯胺的缩合液中的含水量、还原溶剂的含水量偏高,催化加氢速度慢,影响RT培司正常连续生产。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降低缩合液和溶剂中含水量对催化加氢还原4-硝基二苯胺和4-亚硝基二苯胺缩合液的影响。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252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