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钨高钴铸态镍合金的低偏析控制及塑性提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723042.0 | 申请日: | 2019-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8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 发明(设计)人: | 郑磊;赵鑫;侯云辉;杨宝良;廖裕刚;唐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C19/03 | 分类号: | C22C19/03;C22C30/00;B22D7/00;C22C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低偏析 镍合金 高钨 铸态 浇铸 含量比 合金液 合金 真空感应炉熔炼 残余元素 电磁搅拌 过程控制 合理布料 快速凝固 力学性能 偏析系数 有效减少 铸态组织 熔炼 钨元素 延伸率 风冷 偏析 水冷 铸锭 冷却 锻造 保证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钨高钴铸态镍合金的低偏析控制及塑性提升方法。合金基本组成包括:25~45wt.%的钨,15~25wt.%的钴,余量为镍和不可避免的残余元素。合金采用真空感应炉熔炼方式,通过熔炼过程从底部到顶部依次按Ni→Co→W顺序合理布料,同时电磁搅拌5~15min,浇铸过程控制浇铸温度在1500~1560℃,采用风冷(50~400m3/min)、水冷(1~10L/min)等方式提高合金液冷却速度,可实现高钨高钴铸态镍合金的低偏析系数/含量比,保证浇铸前获得化学成分均匀的合金液,可获得快速凝固的铸态组织,有效减少钨元素的偏析程度增加的幅度,获得最为适宜的偏析系数/含量比,因而可明显提升铸锭的力学性能和锻造塑性,延伸率可达37%。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钨高钴铸态镍合金的低偏析控制及塑性提升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的镍合金属于一种镍基单相合金,基体元素包括镍、钴、钨,通过真空感应熔炼浇铸可以获得单相的奥氏体组织。但是在合金的浇铸凝固过程中,由于存在溶质再分配过程,凝固过程的铸锭中往往存在严重的成分偏析以及偏析相的析出,成分偏析导致材料的组织、性能不均匀,严重的偏析甚至会导致铸锭在锻造过程中开裂。
由于合金中存在大量的难熔元素钨,凝固过程中钨元素的溶质再分配过程导致合金存在严重的枝晶偏析。为了消除或减缓镍合金铸锭的偏析,改善铸件的成分均匀性,提高铸件的力学性能,提升铸锭的锻造塑性,在铸锭制备过程必须严格控制钨的偏析。
2011年,美国US7921778B2专利公布了一种高钨高钴的镍合金成分,其铸态合金延伸率为22%,但未就铸态合金的偏析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和报道;至今国内尚未发现任何有关高钨高钴镍合金的研究,更未发现铸态合金偏析控制技术和塑性的研究。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钨(≥25wt.%)高钴(≥15wt.%)的镍合金低偏析控制方法,实现了高钨高钴铸态镍合金的低偏析系数/含量比,可保证浇铸前获得化学成分均匀的合金液,得到快速凝固的铸态组织,有效减少钨元素的偏析程度增加的幅度,获得最为适宜的偏析系数/含量比。通常情况下,降低元素的偏析可改善合金的塑性,但往往改善幅度有限,甚至略有下降[孟庆官.铸型种类及铸件壁厚对K4169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高钨高钴镍合金主要发生枝晶偏析。根据凝固工件枝晶间的溶质浓度cs与合金原始平均浓度co的偏离情况分类。cs>co的,称为正偏析,cs<co的,称为负偏析。为消除枝晶偏析,目前主要的途径有降低浇铸温度、提高冷却速度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钨高钴铸态镍合金的低偏析控制及塑性提升方法,获得钨、钴偏析程度较低且塑性较高的高钨高钴铸态镍合金。
一种高钨高钴铸态镍合金的低偏析控制及塑性提升方法,其特征在于高钨高钴的镍合金铸锭,其基本组成元素的质量百分比:25~45wt.%的钨,15~25wt.%的钴,余量为镍和不可避免的残余元素;制备步骤为:装料→抽真空→送电→全熔→精炼→浇铸→脱模
进一步地,本发明熔炼方式采用真空感应炉熔炼的方式。
进一步地,所述装料顺序从底部到顶部,依次装入Ni→Co→W。
进一步地,所述全熔期、精炼期采用电磁搅拌,时间为5~15min。
进一步地,所述浇铸温度控制在1500~1560℃。
进一步地,浇铸完成后,采用风冷或水冷方式提高合金液凝固速度,所述风冷冷速为50~400m3/min、水冷冷速为1~10L/min。
本发明采用的低偏析控制方法可使得铸态镍合金延伸率达37%,比美国专利公布数据高出68%,可明显提高铸锭的力学性能和锻造塑性,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230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