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绕共振式天线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722710.8 | 申请日: | 2019-08-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0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郑文华;朱泓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禾邦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38;H01Q1/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绕 共振 天线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旋绕共振式天线,其包括:一基板、一线路单元、一导通单元以及一电极单元。基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一对应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线路单元包括一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的第一线路组以及一设置在第二表面上的第二线路组。导通单元包括多个电性连接于第一线路组与第二线路组之间的导电体。线路单元与导通单元相互配合以形成一旋绕式结构。电极单元包括一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电极以及一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二电极。线路单元与导通单元电性连接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借此,本发明达到了小型化天线整体的体积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特别是涉及一种旋绕共振式天线。
背景技术
首先,近年来随着携带式通信设备的大量使用,设置于手持电子装置中的无线信号传输系统的使用上将会越来越多元。为了能让通信产品能达到外观精美、质量轻、以及方便携带的效果,低成本、制造工艺简单及轻薄短小是目前的设计目标。
接着,现有技术的天线大致上可分两种,其中一种是设置于产品内部的内置天线,另外一种是组装在产品外部而可替换的外接式天线。然而,多数携带式产品因为外观设计的关系,不适合使用外接式天线,而必须使用内置天线。但是,随着目前的产品朝向小型化的设计,使得原有摆放天线的空间大幅减少,而随着设置空间减少的同时,天线可使用的面积将会被压缩,进而导致天线的辐射效能变差。
因此,有鉴于此,如何通过天线结构设计的改良,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该项事业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旋绕共振式天线。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旋绕共振式天线,其包括:一基板、一线路单元、一导通单元以及一电极单元。所述基板包括一第一表面以及一对应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所述线路单元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第一线路组以及一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二线路组。所述导通单元包括多个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线路组与所述第二线路组之间的导电体,且所述线路单元与所述导通单元相互配合以形成一旋绕式结构。所述电极单元包括一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一电极以及一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二电极,所述线路单元与所述导通单元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路组包括多个彼此分离的第一线路层,所述第二线路组包括多个彼此分离的第二线路层,每一所述导电体电性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线路层与所述第二线路层之间。
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第一线路层包括一第一连接部、一第二连接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第一本体部;其中,每一所述第二线路层包括一第三连接部、一第四连接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的第二本体部;其中,彼此相邻的所述第一本体部与所述第二本体部之间具有一介于20度至60度之间的预定夹角。
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第一线路层包括一第一连接部、一第二连接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第一本体部;其中,每一所述第二线路层包括一第三连接部、一第四连接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的第二本体部;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线路层的所述第一本体部彼此平行,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线路层的所述第二本体部彼此平行。
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第一线路层包括一第一连接部、一第二连接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第一本体部;其中,每一所述第二线路层包括一第三连接部、一第四连接部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的第二本体部;其中,多个所述第一线路层中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其中一端侧的所述第一线路层的所述第一本体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一线路层中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另外一端侧的所述第一线路层的所述第一本体部分别包括一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区段以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区段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与所述第二区段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禾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禾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227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感知方法和通信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