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机防偷窥的密钥输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718859.9 | 申请日: | 2019-08-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27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 发明(设计)人: | 兰博文;刘志宏;曾勇;罗维东;万欣宜;马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21/45 | 分类号: | G06F21/45;G06F21/84 |
| 代理公司: | 61205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陈宏社;王品华<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 地址: | 710071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密钥 手机震动 手机用户 输入密钥 集合 手机 偷窥 辅助设备 辅助用户 公共场合 密钥泄露 密钥选择 手机按键 手机键盘 重新编排 字符位置 方便性 防偷窥 电码 后移 键盘 泄露 提示 保证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手机防偷窥的密钥输入方法,旨在避免用户在公共场合中手机用户使用手机进行密钥输入时被偷窥而造成密钥的泄露,实现步骤为:将手机键盘上的键划分为多个集合键;手机用户根据自己所需要输入的密钥选择集合键;通过手机震动表示用户所选的集合键的随机一个字符的摩尔斯电码;用户根据手机震动的次数确定字符位置循环后移的次数,输入密钥;判断密钥是否达到最大位数,若是,完成密钥输入,否则,进行下一位密钥的输入。本发明对手机按键进行重新编排并通过手机震动提示来辅助用户进行密钥的输入,防止输入密钥时键盘被偷窥而导致密钥泄露,并且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辅助设备,保证了安全性和方便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安全密钥输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智能终端设备密钥输入方法,具体涉及的涉及一种手机防偷窥的密钥输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在生活中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诞生了像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使用手机进行密钥输入的移动支付方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移动支付进行手机密钥输入的行为,这种简单快捷的方式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在移动支付场景中,人们主要使用安全键盘手动输入密钥的方式完成转账或者付款。但是人们在公共场合下使用安全键盘输入密钥时,很有可能造成密钥的泄露,比如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偷窥手机屏幕或者手机用户输入密钥时的手机键盘的击键方式窃取密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也很难防范,一些专业的黑客甚至可以通过监听数据包来推测用户的击键情况。因此,一方面,如果密钥被不法分子窃取到,就会造成严重的财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人们在输入密钥时,不得不小心周围的情况,防止被别人偷窥到,或者需要经常更换密钥,这给人们使用手机输入密钥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目前,大部分防偷窥密钥输入方式主要面对银行柜面设备、ATM机、POS机等,主要使用的方式有使用特殊的硬件、打乱按键排列、利用定向显示技术。
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8229217A,名称为“一种防偷窥的密钥输入方法”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手机防偷窥的密钥输入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手机终端,重新编排了键盘,并使用耳机循环播放语音进行提示的方法来辅助用户进行密钥的输入,可以防止偷窥者窥视在手机用户输入密钥时对手机键盘的击键方式来得到密钥。但是,该方法需要耳机这种额外的设备,不具有方便性,如果耳机的质量不好或者播放时音量过大,也有泄露密钥的可能,并且如果用户使用的是蓝牙耳机的话,耳机播放时通过蓝牙传输的数据也有可能被窃听者窃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手机防偷窥的密钥输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手机密钥输入方便性和安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1)对手机键盘进行划分:
将手机键盘划分为由数字键1~5组成的第一数字集合键(1)、由数字键6~0组成的第二数字集合键(2)、由字母键a~e组成的第一字母集合键(3)、由字母键f~j组成的第二字母集合键(4)、由字母键k~o组成的第三字母集合键(5)、由字母键p~t组成的第四字母集合键(6)和由字母键u~z组成的第五字母集合键(7),由所有特殊符号键组成的特殊符号集合键(8),由确认键、前进键、后退键和删除键组成的修改集合键(9),以及手机显示屏的密码框(10),并将两个数字集合键、五个字母集合键和特殊符号集合键中的每个键上的不同的字符作为密钥;
(2)设当前输入密钥的位数为n,输入密钥的最大位数为N,并令n=1;
(3)手机用户选择符号集合键:
手机用户在两个数字集合键、或五个字母集合键或特殊符号集合键中选择自己需要输入的符号所在的符号集合键;
(4)通过手机震动表示手机用户待输入的字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188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