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子风生成器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15302.X | 申请日: | 2019-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82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木下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J37/08 | 分类号: | H01J3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张谟煜;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子 生成器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能够以低电力得到体积力高的离子风的离子风生成器的控制方法。本发明是第一电极层(12)与第三电极层(16)之间的距离(A)为11~35mm的离子风生成器的控制方法,将由交流电源(20)施加到第一电极层(12)的交流电压设为6~20kVpp,并且,将由直流电源(30)施加到第二电极层(14)或第三电极层(16)的直流电压设为6~20kV。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子风生成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在金属电极/绝缘体/金属电极的构成中通过在金属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使空气带电来产生离子风。
专利文献1教导了一种气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面状电介体的两面的2个电极中的至少一方由具有多点的末端的电极构成,对两电极施加交流电压并使任一方接地而感应出离子风。在专利文献1中提到该气流产生装置具有如下两个作用:(1)通过对一方的电极施加高电压,而向夹着面状电介体而存在于相对向面并接地的电极感应出等离子;(2)通过对电极施加交流电压,等离子的形态稳定,同时,在面状电介体上感应出从电极朝向板状接地电极的吹力,从而在面状电介体上产生离子风。
另外,还将该离子风作为热交换手段来使用。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热交换装置,其具有电子放出元件和有孔电极,该电子放出元件具有电极基板、薄膜电极和夹在它们之间的电子加速层,该有孔电极离开薄膜电极地与薄膜电极相对向并具有至少1个贯通孔;在空气中设置电子放出元件和有孔电极,在电极基板与薄膜电极之间施加了第1电压并在薄膜电极与有孔电极之间施加了第2电压时,利用第1电压,在电极基板生成的电子被电子加速层加速而从薄膜电极放出到空气中、生成负离子,利用第2电压,生成包括负离子的离子风、使之通过贯通孔而向被热交换体放出。
另外,近年来,也提出了三电极构成的离子风产生装置。
非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三电极构成的等离子执行器中,以频率6kHZ、7kHZ、13~18kHZ施加交流15.6kVpp、直流0~30kV施加。另外,也公开了交流电极与直流电极之间的距离为40mm、60mm、80mm。
非专利文献2公开了:在三电极构成的等离子执行器中,施加交流10.4~20.8kV、直流0~20kV。另外,也公开了交流电极与直流电极之间的距离为40mm。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79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07775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日本机械学会2017年度年次大会演讲论文集NO.17-1、S0530102
非专利文献2:2012-3238.6th-AIAA Flow Control Conference,25-28 2012年6月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兼顾离子风的风速(体积力)增加和离子风生成时的低电力化,尚存改善的余地。
于是,存在提供能够以低电力得到体积力高的离子风的离子风生成器的控制方法的必要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者潜心研究后发现通过以下的手段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也就是说,本发明如下:
〈方案1〉一种离子风生成器的控制方法,
所述离子风生成器具有电极体、以及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
所述电极体具有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第三电极层和电介体层;并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153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层电子组件
- 下一篇:车辆控制装置、车辆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