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声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712402.7 | 申请日: | 2019-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182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伟;杨佳慧;刘贝宁;吴志广;张爱琴;苏子贤;周钰婷;赖婕;黄伟航;余俊烨;周克宇;周诗雁;曹俊杰;石璐;袁峰;龚海滨;施武林;张国兵.莎伦.乔伊.席德克;钱澄;曹洁铭;温慎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慎洁 |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恒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2 | 代理人: | 李倩竹 |
| 地址: | 2000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声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包括第一发声体,所述第一发声体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第二发声体,所述第二发声体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发声体传递的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本发明中的第一发声体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向耳廓传递声音,同时第一发声体将机械振荡信号传递到第二发声体中,通过第二发声体进一步产生声波,两组声源同时作用于耳廓可以在同等听感下减少漏音,有效提高音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骨导传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人体通过外耳结缔组织以及外耳道采集来自人耳外周及周遭环境中的声波。声波可以通过空气传导或者接触人耳外周进而耦合入外耳道,经由颅骨,颌骨和骨迷路直接激励听小骨或由鼓膜采集并放大声波信号并传递给听小骨,并由此到达内耳,经由内耳淋巴液传递、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
人耳在自然状况下获取听觉的过程外耳道是充分开放的,传统入耳式、半入耳式、耳塞式、挂耳式及头戴式耳机,使用振膜和其附属机构作为主要发声器件,通过振膜形成的空气振荡需要一个较为闭合的靠近人耳外周的空气腔体用于传递声波并鼓动鼓膜,因此将不同程度的遮盖或堵塞外耳道由此产生长期佩戴的不适感,隔绝人耳对周遭环境的听觉感知。现有的骨传导耳机,存在漏音较严重、不适于长时间佩戴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声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漏音严重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声装置,包括:
第一发声体,所述第一发声体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
第二发声体,所述第二发声体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发声体传递的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易于向人耳传递的声波。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声体位于耳廓前,且所述第一发声体延伸至接触耳屏、外耳道壁或遮盖外耳门,所述第二发声体位于耳廓后;或所述第一发声体处于耳廓后,所述第二发声体处于耳廓前,且所述第二发声体延伸至接触耳屏、外耳道壁或遮盖外耳门。
优选地,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声体相连,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发声体以及所述第二发声体,并向所述第二发声体传递所述第一发声体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材质为柔性可塑材质。
优选地,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声体相连,也用于向所述第二发声体传递所述第一发声体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耳廓上边缘相接触,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耳廓下边缘相接触,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一发声体、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二发声体顺次首尾相接形成围合于耳廓外周的闭合环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将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展开或折叠的可折叠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另一端与所述可折叠部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声体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另一端与所述可折叠部另一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发声体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支撑下贴合于所述耳廓后,所述第二发声体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支撑下贴合于所述耳廓前;所述第一连接件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发声体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支撑下悬空于所述耳廓外,所述第二发声体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支撑下贴合于所述耳廓前。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声体包括:
电声换能器,所述电声换能器为含有电极的压电陶瓷,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发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慎洁,未经温慎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124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