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引物、检测方法及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708908.0 | 申请日: | 2019-08-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3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8 |
| 发明(设计)人: | 陈亚光;徐淑霞;昝凯;周青;张志民;王凤菊;杨慧凤;郭海芳;李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 |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耿路 |
| 地址: | 455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大豆 抗疫霉根腐病 基因 分子 标记 引物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大豆分子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检测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引物、检测方法及应用,所述引物序列是由序列表中分子标记sat186和分子标记satt683的上下游引物组成的引物对。本发明提供了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分子标记sat186和分子标记satt683,连锁距离分别为5.1cM和9.3cM,抗病基因Rps1498对超强大豆疫霉菌株PsJS2表现抗病。利用与该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对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延长品种的抗病性。本发明中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分子标记及其专用引物将在大豆抗病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豆分子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检测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引物、检测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是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自1989年大豆疫霉菌在东北地区首次报道以来,[2]其危害面积不断扩大,在我国黄淮及长江流域也造成严重危害。国内外研究证明,培育种植抗、耐病大豆品种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我国已筛选出大量抗疫霉根腐病大豆品种和资源,其中一些抗病品种在大豆疫霉根腐病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疫霉根腐病重病区,推广种植以绥农10号为主的抗病品种,有效控制了病害的发生。大豆与大豆疫霉菌的互作是典型的“基因对基因”关系,大豆的每个根腐病抗性基因在疫霉菌中有其对应的无毒基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大豆的疫霉根腐病抗性[4]。国外已经鉴定的26个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除Rps1c和Rps1k外,都不能有效抵御我国病区大豆疫霉菌菌株。迄今,我国先后鉴定出了6个抗病基因。
然而,大豆疫霉菌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大豆品种的抗性容易被克服。因此,迫切需要发掘新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以满足抗病育种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检测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所述分子标记为sat186和satt683,所述分子标记sat186位于抗病基因Rps1498的上游,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与抗病基因Rps1498的遗传距离为5.1cM,所述分子标记satt683位于抗病基因Rps149的下游,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与抗病基因Rps1498的遗传距离为9.3cM。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分子标记的引物,所述引物的序列为:
分子标记sat186的引物为:
sat186-F:5’-GCGACGCGCTAGTCTTATTT-3’,
sat186-R:5’-GCGGATGGCTTTTACTTT-3’;
分子标记satt683的引物为:
satt683-F:5’-GCGGGTGTGGGTCCTCAATTAAATA-3’,
satt683-R 5’-GCGGTTTTCCCTAAACTAACCTAAC-3’。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引物检测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提取待检测大豆的基因组DNA;
S2,以所述大豆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以分子标记sat186的引物和分子标记satt683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再对PCR产物进行检测,以含有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Rps1498的大豆品种DNA为模板作为对照,如果待测大豆显示的条带和对照模板显示的条带一致,则待测大豆含有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基因Rps1498。
进一步的,所述PCR扩增使用的反应体系为:15ul体系:上下游引物各0.75ul,模板DNA 1.5ul,ddH2O 4.5ul,2×Taq PCR Mix;
PCR程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未经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89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