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融合蛋白、病毒载体和药物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05207.1 | 申请日: | 201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232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杨阳;魏于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金唯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9/00 | 分类号: | C07K19/00;C12N15/62;C12N15/864;A61K38/17;A61P2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覃蛟 |
地址: | 61113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治疗 老年性 黄斑 变性 融合 蛋白 病毒 载体 药物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融合蛋白、病毒载体和药物,涉及基因治疗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用于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融合蛋白,其包括选自VEGFR1的结构域1和结构域2、选自VEGFR2的结构域3以及选自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该融合蛋白可以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具有用量少、作用持续、低免疫风险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治疗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用于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融合蛋白、病毒载体和药物。
背景技术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日益凸显的一种严重性眼部疾病,是50岁以上人群常见的眼部疾病,也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根据是否有异常新生血管的存在,临床上分为萎缩性或称干性AMD,以及渗出性或称湿性AMD(wAMD)两种类型。干性AMD是逐渐的视力丧失,占90%,湿性AMD病程发展迅速,是引起视力丧失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仅占10%,但它所导致的失明占到了所有因AMD导致的失明的90%以上。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黄斑变性患者人数约2亿人,预计到2040年,会增加至3亿人,成为老年人失明的主要罪魁祸首。中国45岁以上人群中的AMD患病率为2.44%-18.98%,而城市中脑力劳动者发生率较高,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到2050年,中国黄斑变性患者总数约5500万人。另一方面,电子世界的高能量蓝光穿透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到达视网膜,最先使大脑兴奋而不感觉疲劳,长时间视力衰减可诱发眼睛疲劳、干眼征、生物钟紊乱,直接穿透晶状体到达视网膜会加速对黄斑区造成伤害,导致了眼晴黄斑区损伤程度的加速,从而加大AMD病程的年青化和扩大化。AMD已成为第三大致盲性眼病,列为全球努力探索研究的疾病领域之一。
湿性AMD主要为异常的新生血管在黄斑部的视网膜下生长,称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导致黄斑区局部水肿或出血引起黄斑区的隆起和局限性色素上皮脱离。最终导致疤痕形成,损伤视网膜感光细胞从而引起视力丧失。故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阻断病变新生血管的生长,可有效治疗眼底病。
湿性AMD的公认的一线疗方式为玻璃体内注射蛋白类VEGF抑制剂。目前,用于治疗湿性AMD的蛋白类VEGF抑制剂主要产品有罗氏的贝伐单抗(bevacizumab)、罗氏/诺华的Fab抗体片段Lucentis、再生元的VEGFR-Fc(VEGF-trap)融合蛋白aflibercept以及四川康弘药业的VEGFR-Fc融合蛋白Conbercept。
已上市的VEGF靶点药物
尽管VEGF抑制剂的出现带给了湿性AMD领域革命性的进展,但是问题依然存在。首先,眼内注射VEGF中和蛋白可以减少渗漏,提高视力,然而,VEGF的产生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因此当VEGF中和蛋白在玻璃体中的浓度低于治疗水平时,渗漏和新生血管生长复发;其次,频繁玻璃腔体内的VEGF抑制剂注射,对于医生和患者都是巨大负担;再者,蛋白类药物价格昂贵,以阿柏西普为例,每年需注射8次,价格达到6万元/人/年;另外,临床上研究发现,抗VEGF药物进行治疗四年及以上的长期预后欠佳,VEGF抑制剂耐药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如何降低给药频次、开发新的给药途径以及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是目前湿性AMD治疗面临的主要瓶颈。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可以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具有用量少、作用持续、低免疫风险等特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核酸分子。该核酸分子可以表达上述的融合蛋白,具有表达效率高的特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达盒。该表达盒可以表达出上述融合蛋白,具有表达效率高的特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体。该载体可以表达出上述融合蛋白,具有表达效率高、表达持续、用量少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金唯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金唯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52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