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服务系统的架构视图生成方法及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703963.0 | 申请日: | 2019-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6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 发明(设计)人: | 孔华明;陈珊莎;程佳鸣;王延长;李佳欣;许明;茹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6 | 代理人: | 宋菲 |
| 地址: | 310016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服 系统 架构 视图 生成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服务系统的架构视图生成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分别对微服务系统中的各个服务及各个组件进行改造,形成各个服务及各个组件分别对应的触发适配器;各个服务及各个组件被封装在其对应的触发适配器中;应用端发起调用,根据调用过程中被调用触发的各个触发适配器所输出的关键架构元素信息生成架构视图;其中,被调用触发的触发适配器拦截针对其对应的服务或者组件的访问请求,对访问请求进行识别处理,得到关键架构元素信息。该方式通过构建触发适配器对服务和组件的访问流量进行拦截,分析出元素之间的调用关系,从而生成微服务系统的架构视图,实现系统架构的可视化,该方式处理的数据量小且处理的实时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服务系统的架构视图生成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步深入推进微服务架构改造,应用系统已经从单体时代来到了微服务时代,系统架构复杂度也变得越来越高。随着架构变化日趋频繁,系统微服务改造后的实际架构模型可能与静态预期模型已经产生了巨大差异,架构师或系统运维人员很难准确记忆所有资源实例的构成和交互情况。而使用与实际架构不符的架构图对线上架构的认知的危害是巨大的,因此需要不断更新系统架构的视图,以保持对系统架构的敏感度。其次,由于系统架构在动态演化过程中可能引入了不可靠的因素,比如弱依赖变强依赖、局部容量不足、系统耦合过重等,给系统的稳定性带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面对系统架构改造以及稳定性治理工作时,都会通过梳理架构图的方式,呈现系统架构中每个组件之间的交互方式及状态,架构可视化能够清晰、明确、动态地帮助识别架构中存在的问题、建立高可用的系统、规避架构漏洞而带来的隐患以及构建稳定安全的系统架构。
在一种现有技术中,梳理架构图的方式为手工绘制法,即架构图是静态的,如停留在PPT或者Word上。在另一种现有技术中,基于CMDB(Configuration ManagementDatabase,配置管理数据库)中业务系统的配置数据及其相关关系发现业务拓扑,即在CMDB配置管理系统中录入主机、数据库、中间件以及业务系统的数据,并维护业务系统的数据之间关联关系,来呈现业务系统的拓扑架构视图。在另一种现有技术中,通过在交换机上配置端口镜像,对端口进行抓包,对抓包结果进行分析,生成业务拓扑。
但是,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不足:上述第一种现有技术中,很多时候架构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手工绘制的静态架构图无法及时更新。上述第二种现有技术中,由于CMDB的数据反应的是一个系统的模糊架构,而非业务系统动态调用过程中的实时架构,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一种静态架构拓扑关系,相比较于第一种现有技术,只是将其架构构建由手工变成了自动化,使用计算机系统的自动化手段来实现。这两种方式都是采用的一种静态方式且非实时呈现系统的整体架构,并不能够很好的界定和反映系统所包含的服务、组件以及运行环境之间的核心调用关系,而且由于架构的更新不及时,对线上架构的认知差异性会导致严重的生产危害,也不能可视化每一次业务调用产生的动态架构。上述第三种现有技术中,虽然可以生成动态拓扑,但抓包数据量处理大,分析难度很大,得到的拓扑准确性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微服务系统的架构视图生成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服务系统的架构视图生成方法,包括:
分别对微服务系统中的各个服务及各个组件进行改造,形成各个服务及各个组件分别对应的触发适配器;其中,各个服务及各个组件被封装在其对应的触发适配器中;
应用端发起调用,根据调用过程中被调用触发的各个触发适配器所输出的关键架构元素信息生成架构视图;
其中,被调用触发的触发适配器拦截针对其对应的服务或者组件的访问请求,对访问请求进行识别处理,得到关键架构元素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39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头戴式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业务消息发送方法、装置和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