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优化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99138.8 | 申请日: | 201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7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侯春明;任志平;张兴志;戴超;武雄飞;应春莉;司梦元;尚栋;韩达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鲁汶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8/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诺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9 | 代理人: | 卢玲 |
地址: | 400024 重庆市江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弃混凝土 再生混凝土 空心砌块 制备 混凝土拌合物 再生细骨料 减水剂 破碎 混凝土空心砌块 环境保护问题 材料成本 传统方式 加压成型 建筑垃圾 建筑行业 旧建筑物 成型机 细骨料 资源化 干料 河沙 石粉 优化 社会问题 拆除 水泥 转化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优化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及制备方法,包括再生细骨料、石粉、水泥、河沙和减水剂。其中,再生细骨料为旧建筑物拆除的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得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制备方法,通过对各组分干料搅拌均匀后加入水和减水剂再进行充分搅拌得到混凝土拌合物,将混凝土拌合物通过混凝土空心砌块成型机振动而不加压成型。由该方法制得的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材料成本降低,且由于细骨料为废弃混凝土经破碎所得,有利于解决建筑行业资源化和环境保护问题。本发明不但能解决以传统方式处理废弃混凝土所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废弃混凝土从建筑垃圾向建筑资源的转化,做到物尽其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优化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化发展,不可避免的在新建工程和旧建筑物的施工、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而建筑垃圾的处理能力远跟不上城镇化的发展脚步。建筑垃圾属于城市固体废物,成分包含废弃混凝土、碎砖头、废弃钢筋等,其中废弃混凝土占建筑垃圾的比例最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废弃混凝土超过4000万吨。就目前形式而言,若继续以露天堆放、掩埋等传统方式处理建筑垃圾,一方面会占用大量土地,使得可用地范围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垃圾多为混合垃圾,处理方式落后将导致其对环境造成污染。寻求何种新体系、新技术以处理建筑垃圾是在我国城乡建设快速发展下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优化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及制备方法,旨在循环利用废弃混凝土,将其进行破碎、分级后制成再生细骨料,用于替代天然细骨料配制再生混凝土以制成混凝土空心砌块,不但能解决以传统方式处理废弃混凝土所带来的环境、经济、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废弃混凝土从建筑垃圾向建筑资源的转化,做到物尽其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优化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所述混凝土空心砌块的组成原料包括水泥、再生细骨料、普通沙、石粉、水以及减水剂,所述再生细骨料由废弃混凝土通过破碎筛分得到。
进一步:所述混凝土空心砌块的组成原料包括以重量份计的下列组分:水泥20-28份、再生细骨料100-135份、普通沙9-11份、石粉50-86份。
进一步:所述混凝土空心砌块包括以重量份计的下列组分:水泥25份、再生细骨料121份、石粉66份、普通沙9.8份。
进一步:所述水泥为强度等级为42.5的复合硅酸盐水泥。
进一步:所述再生细骨料粒径为0-4.75mm。
进一步:所述减水剂为高和牌粉末状高效减水剂。
一种前述关于优化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建筑房屋拆除后的建筑垃圾进行筛分得到的废旧混凝土,废旧混凝土经破碎后得到再生细骨料;
b)将水泥、步骤a)中所得的再生细骨料、普通沙以及石粉按重量份计量后,放入搅拌机内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2-3分钟,后加入水和减水剂搅拌均匀,获得再生混凝土拌合料;
c)将步骤b)中所得的再生混凝土拌合料通过空心砌块成型机振动成型,得到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然后将得到的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在自然环境养护。
进一步:所述步骤c)自然环境养护是指养护温度20±5℃;相对湿度为(50±15)%;养护28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鲁汶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未经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鲁汶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991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