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连续墙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93373.4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7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18 | 分类号: | E02D5/18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王闯 |
地址: | 310015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 连续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地下连续墙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装配式导墙之间设内部支撑体,并可通过内部支撑体和角部支撑体控制导墙内模的位置;采用移动支撑动态控制固定撑杆、转动撑杆及顶筋胎架的横向位置;通过外紧固吊板和补强端板上的吊装连接环进行地连墙钢筋笼吊装;采用上层支板、下层支板和抗浮压板限定地连墙钢筋笼的竖向位置;通过墙侧轨道和滑移支撑体控制浇筑平台板的纵向位置,通过升降控制体控制升降连接体的高度,通过横移连接体及横移控制体控制灌注管道的横向位置;同步采用刚性刮板和柔性刮板进行型钢端板刷壁施工。本发明可以提升地连墙钢筋笼绑扎吊装施工质量,改善施工结构的受力性能、提高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提升地连墙钢筋笼绑扎吊装施工质量,改善施工结构的受力性能、提高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的地下连续及施工方法,属于基坑工程领域,适用于地下连续墙施工工程。
背景技术
在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常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支挡结构和止水结构。在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其导墙结构的施工质量、钢筋笼吊装施工情况、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常常是质量控制的要点和难点。
现有技术中已有一种结构叠合式地下连续墙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包括多个单元预制连续墙,所述单元预制连续墙包括后浇混凝土内芯和预制墙体外框,所述预制墙体外框包括叠合部分外墙板、叠合部分内墙板、竖向挡泥浆侧墙板和矩形水平下封底,所述竖向挡泥浆侧墙板有两块并且对称设置在矩形水平下封底的一组短边上;叠合部分外墙板、叠合部分内墙板与设置在两侧的竖向挡泥浆侧墙板形成凹槽。该施工结构节约了施工空间和施工前期准备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但不涉及钢筋笼吊装、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等施工技术。
综上所述,现有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在适宜的工况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降低钢筋笼吊装难度、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改善导墙布设效果等方面尚存可进一步提升之处。鉴于此,目前亟待发明一种可以提升地连墙钢筋笼绑扎吊装施工质量,改善施工结构的受力性能、提高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的地下连续及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但可以提升地连墙钢筋笼绑扎吊装施工质量,而且可以改善施工结构的受力性能,还可以提高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和导墙布设质量的地下连续及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地下连续墙及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1)施工准备;2)地下连续墙导墙施工;3)地连墙钢筋笼绑扎;4)地连墙钢筋笼吊装;5)钢筋笼接长限位施工;6)地连墙混凝土浇筑;7)型钢端板另一侧混凝土浇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地下连续墙,根据其上所述的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施工得到。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装配式导墙可同步作为导墙内模支设的支撑装置,并可通过内部支撑体精确控制导墙内模和装配式导墙的空间位置,降低了现场施工定位的难度;同时,本发明设置了可横向滑移的角部支撑体,进一步提升导墙内模的支设质量,提升导墙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质量。
(2)本发明可通过移动支撑动态控制固定撑杆、转动撑杆及顶筋胎架的横向位置,实现了胎架位置的滑移控制;同时,本发明钢筋支撑体既可控制顶层钢筋和底层钢筋间距,又可提升吊放连接筋与地连墙钢筋笼的连接强度。
(3)本发明可通过外紧固吊板和补强端板上的吊装连接环同步进行地连墙钢筋笼的吊装施工,降低了吊装施工对地连墙钢筋笼的损伤情况;同时,本发明可根据地连墙钢筋笼下放高度自下向上分段取出内紧固吊板、外紧固吊板和补强端板,节省了建筑材料的浪费;另外,本发明在内紧固吊板、外紧固吊板和补强端板上均设置了钢筋嵌入槽,可在改善地连墙钢筋笼吊装受力的同时,有效提升结构的连接强度。
(4)本发明可通过上层支板、下层支板和抗浮压板控制地连墙钢筋笼的竖向位置,降低了地连墙钢筋笼竖向接长和抗浮控制的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江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933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