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DCDC环流控制装置、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92176.0 | 申请日: | 201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15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李锐;金辉;卢继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158 | 分类号: | H02M3/158;H02M1/32;H02M7/217 |
代理公司: | 杭州创智卓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24 | 代理人: | 郑思思 |
地址: | 310053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dcdc 环流 控制 装置 方法 电子设备 介质 | ||
本发明涉及变换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DCDC环流控制装置,其包括负载R、至少2个变换器,变换器均包括:电源输入端;电压输出端,电压输出端包括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正极接口流经的电流设为i1,负极接口流经的电流设为i2;第一模块,连接于电源输入端和第二模块之间,调节i1的电流值;第二模块,用于构成第二级DC‑DC变换,并调节i2的电流值,变换器的电源输入端均耦接于直流源,变换器的正极接口均耦接至负载R的其中一端,变换器的负极接口均耦接至负载R的另一端,通过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使得不同变换器的i1相等,不同变换器的i2相等。本发明还提供一种DCDC环流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换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DCDC环流控制装置、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介质。
背景技术
若通过一个变换器能将一个直流电压转换成其他的直流电压(如将3.0V转换为1.5V或5.0V),我们称这个变换器为DCDC变换器,或称之为开关电源或开关调整器。由于大型设备往往需要大容量直流电源供电。但是单个电源组件的功率容量是有限的,在需要大容量供电的情况下,通常采用分布式电源系统。分布式电源系统是由若干小容量的电源模块组合成的一个大容量的电源系统。
从理论上说,分布式电源系统的构成可以有串联、并联以及串联与并联混合等方式,不过实际应用中通常对电源的输出电流要求很高,而对输出电压的要求并不高,因此相比较而言,并联电源系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现有技术中的电源模块可以采用非隔离DCDC变换器,此类变换器并联后形成电源系统,但是当此类变换器在并联时,变换器之间会存在环流,从而导致同一变换器的正负电流不相等,进而使各个变换器受热不均,容易导致变换器损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DCDC环流控制装置,通过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使不同变换器的i1相等,不同变换器的i2相等,即同一变换器的i1和i2之和为零,从而可以减少变换器之间的环流,以减少变换器内器件损坏的概率。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DCDC环流控制装置,包括负载R、至少2个变换器,所述变换器均包括:
电源输入端,与直流源连接并接收所述直流源形成的需要变换的电压;
电压输出端,输出变换后的电压,电压输出端包括正极接口和负极接口,正极接口流经的电流设置为i1,负极接口流经的电流设置为i2;
第一模块,连接于电源输入端和第二模块之间,用于构成第一级DC-DC变换,并调节所述i1的电流值;
第二模块,连接于第一模块和电压输出端之间,用于构成第二级DC-DC变换,并调节所述i2的电流值,
所述变换器的电源输入端均耦接于直流源,所述变换器的正极接口均耦接至负载R的其中一端,所述变换器的负极接口均耦接至负载R的另外一端,通过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使同一变换器的i1和i2之和为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块包括电感L1、开关管S1、二极管D7、电容C1,所述开关管S1具有控制端、正向端、反向端,控制端连接于PWM调宽装置,正向端的电压高于反向端的电压,
所述电感L1的一端耦接于电源输入端的正极,另一端耦接于二极管D7的阳极;所述开关管S1的正向端耦接于二极管D7的阳极,反向端耦接于电源输入端的负极;所述电容C1的两端分别耦接于二极管D7的阴极、开关管S1的反向端;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开关管S1的反向端分别与第二模块的正输入端、负输入端耦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块包括电感L3、开关管S3、二极管D9、电容C3,所述开关管S3具有控制端、正向端、反向端,控制端连接于PWM调宽装置,正向端的电压高于反向端的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中恒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921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