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表面声波波束散射检测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92008.1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261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赵成;郭鹏飞;杨义军;朱骏;曾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H11/08 | 分类号: | G01H11/08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沈志海 |
地址: | 22500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表面 声波 波束 散射 检测 芯片 | ||
1.一种表面声波波束散射检测芯片,其特征是:
包括压电基片(1),制作于压电基片(1)表面的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第一输出叉指换能器(31)、第二输出叉指换能器(32)、第一短路反射器(41)、第二短路反射器(42)、第三短路反射器(43)、第四短路反射器(44)、内吸声胶胶膜(5)、第一外吸声胶胶膜(61)、第二外吸声胶胶膜(62)以及第一输入电极(71)、第二输入电极(72)、第一输出电极(81)、第二输出电极(81)和若干个接地电极(9);
所述内吸声胶胶膜(5)位于压电基片(1)顶面正中;所述第一输出叉指换能器(31)位于内吸声胶胶膜(5)的上侧,第二输出叉指换能器(32)位于内吸声胶胶膜(5)的下侧;所述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位于内吸声胶胶膜(5)的左上侧,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位于内吸声胶胶膜(5)的左下侧,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位于内吸声胶胶膜的右上侧,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位于内吸声胶胶膜(5)的右下侧;所述第一短路反射器(41)位于第一输出叉指换能器(31)的左侧,第二短路反射器(42)位于第一输出叉指换能器(31)的右侧,第三短路反射器(43)位于第二输出叉指换能器(32)的左侧,第四短路反射器(44)位于第二输出叉指换能器(32)的右侧;所述第一外吸声胶胶膜(61)位于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和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的左侧,第二外吸声胶胶膜(62)位于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和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的右侧;
所述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均包括1组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1组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输入信号汇流电极(213)和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所述各个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呈周期排列且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与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相间交错排列,各个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与相邻的各个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相互重叠的区域为输入叉指换能器有效指区域(215),所述各个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的一端汇接至输入信号汇流电极(213),另一端向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延伸并与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保持适当宽度的间隙,所述各个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的一端汇接至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另一端向输入信号汇流电极(213)延伸并与输入信号汇流电极(213)保持适当宽度的间隙,所述输入信号汇流电极(213)与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平行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输出叉指换能器(31)、第二输出叉指换能器(32)均包括1组第一输出叉指指条(311)、1组第二输出叉指指条(312)、输出信号汇流电极(313)和输出接地汇流电极(314),所述各个第一输出叉指指条(311)、第二输出叉指指条(312)呈周期排列且第一输出叉指指条(311)与第二输出叉指指条(312)相间交错排列,各个第一输出叉指指条(311)与相邻的各个第二输出叉指指条(312)相互重叠的区域为输出叉指换能器有效指区域(315),所述各个第一输出叉指指条(311)的一端汇接至输出信号汇流电极(313),另一端向输出接地汇流电极(314)延伸并与输出接地汇流电极(314)保持适当宽度的间隙,所述各个第二输出叉指指条(312)的一端汇接至输出接地汇流电极(314),另一端向输出信号汇流电极(313)延伸并与输出信号汇流电极(313)保持适当宽度的间隙,所述输出信号汇流电极(313)与输出接地汇流电极(314)平行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短路反射器(41)、第二短路反射器(42)、第三短路反射器(43)、第四短路反射器(44)均包括1组周期排列的反射指指条(411)以及1个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1个反射器外侧接地汇流电极(413),所述各个反射指指条(411)的两端分别汇接于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和反射器外侧接地汇流电极(413),所述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与反射器外侧接地汇流电极(413)平行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和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背向相连,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和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共用1个输入信号汇流电极(213),对应的各组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相对于共用的输入信号汇流电极(213)背向对称排布,所述共用的输入信号汇流电极(213)与其左侧的第一输入电极(71)相连;所述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同时用作第一短路反射器(41)的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所述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同时用作第三短路反射器(43)的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所述各个共用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的宽度不大于一根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的宽度或者一根反射指指条(411)的宽度,所述各个共用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 、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分别与其左侧的接地电极(9)相连;
所述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和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背向相连,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和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共用1个输入信号汇流电极(213),对应的各组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相对于共用的输入信号汇流电极(213)背向对称排布,所述共用的输入信号汇流电极(213)与其右侧的第二输入电极(72)相连;所述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同时用作第二短路反射器(42)的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所述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同时用作第四短路反射器(44)的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所述各个共用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的宽度不大于一根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的宽度或者一根反射指指条(411)的宽度,所述各个共用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 、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分别与其右侧的接地电极(9)相连;
所述第一输出叉指换能器(31)的输出叉指换能器有效指区域(315)的下沿与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的输入叉指换能器有效指区域(215)和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的输入叉指换能器有效指区域(215)的上沿平齐,所述第一输出叉指换能器(31)的输出信号汇流电极(313)与其上侧的第一输出电极(81)相连,所述第一输出叉指换能器(31)的输出接地汇流电极(314)的左端与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和第一短路反射器(41)共用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的右端相连,所述第一输出叉指换能器(31)的输出接地汇流电极(314)的右端与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和第二短路反射器(42)共用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的左端相连;
所述第二输出叉指换能器(32)的输出叉指换能器有效指区域(315)的上沿与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的输入叉指换能器有效指区域(215)和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的输入叉指换能器有效指区域(215)的下沿平齐,所述第二输出叉指换能器(32)的输出信号汇流电极(313)与其下侧的第二输出电极(82)相连,所述第二输出叉指换能器(32)的输出接地汇流电极(314)的左端与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和第三短路反射器(43)共用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的右端相连,所述第二输出叉指换能器(32)的输出接地汇流电极(314)的右端与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和第四短路反射器(44)共用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的左端相连;
所述第一短路反射器(41)的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同时用作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所述第二短路反射器(42)的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同时用作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所述第三短路反射器(43)的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同时用作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所述第四短路反射器(44)的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同时用作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所述各个共用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的宽度不大于一根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第一输出叉指指条(311)、第二输出叉指指条(312)的宽度或者一根反射指指条(411)的宽度,所述各个共用的输入接地汇流电极(214)、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分别与其外侧的接地电极(9)相连,所述各个第一短路反射器(41)、第二短路反射器(42)、第三短路反射器(43)、第四短路反射器(44)的反射器外侧接地汇流电极(413)与其外侧的接地电极(9)相连;
所述内吸声胶胶膜(5)为矩形,所述内吸声胶胶膜(5)的左端与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和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的右端相间一个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或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或第一输出叉指指条(311)或第二输出叉指指条(312)的宽度,其右端与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和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的左端相间一个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或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或第一输出叉指指条(311)或第二输出叉指指条(312)的宽度,其上端与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的输入叉指换能器有效指区域(215)和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的输入叉指换能器有效指区域(215)的上沿平齐,其下端与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的输入叉指换能器有效指区域(215)和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的输入叉指换能器有效指区域(215)的下沿平齐;
所述第一外吸声胶胶膜(61)、第二外吸声胶胶膜(62)为同形的矩形,所述第一外吸声胶胶膜(61)的右端与第一输入叉指换能器(21)和第三输入叉指换能器(23)的左端相间一个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或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或第一输出叉指指条(311)或第二输出叉指指条(312)的宽度,其左端与第一短路反射器(41)和第三短路反射器(43)的左端平齐,其上端与第一短路反射器(41)的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的下沿平齐,其下端与第三短路反射器(43)的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的上沿平齐;所述第二外吸声胶胶膜(62)的左端与第二输入叉指换能器(22)和第四输入叉指换能器(24)的右端相间一个第一输入叉指指条(211)或第二输入叉指指条(212)或第一输出叉指指条(311)或第二输出叉指指条(312)的宽度,其右端与第二短路反射器(42)和第四短路反射器(44)的右端平齐,其上端与第二短路反射器(42)的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的下沿平齐,其下端与第四短路反射器(44)的反射器内侧接地汇流电极(412)的上沿平齐;
所述第一输入电极(71)与其两侧的接地电极(9)组成第一输入端口,所述第二输入电极(872)与其两侧的接地电极(9)组成第二输入端口,所述第一输出电极(81)与其两侧的接地电极(9)组成第一输出端口,所述第二输出电极(82)与其两侧的接地电极(9)组成第二输出端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9200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