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业务请求消息发送方法及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90727.X | 申请日: | 201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7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随建;卢勤元;张玲东;景雯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7 | 分类号: | G06F16/27;G06F16/28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薛祥辉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业务 请求 消息 发送 方法 分布式 数据库 架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业务请求消息发送方法及分布式数据库架构,通过接在收业务请求消息时,将业务请求消息经过N层计算节点发送到对应的存储单元中,其中N为整数且大于等于2,越接近存储单元所在层的计算节点的个数越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着业务数据量和客户端并发数的持续升高,产生的后端链路已超出想象,加大了维护难度的问题;也即通过N层计算节点依次将业务请求消息发送至对应的存储节点,一层一层的减小了计算节点的后端链路,避免了同一计算节点的后端链路太多,难以维护的现象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布式数据库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业务请求消息发送方法及分布式数据库架构。
背景技术
目前,分布式数据库的计算节点只有一层,其需要与所有存储节点都能建连,明显的,当计算节点与所有存储节点都建连时,后端链路数太多。例如,分布式组网中有40个存储节点,某个计算节点接收到来自客户端的1000个并发任务(业务请求消息),那么该计算节点就可能需要创建40*1000个后端链路,且这40*1000个链路存在利用不充分现象(业务一般都是以随机读写操作为主,同一时刻部分存储节点可能不繁忙,连接池可能就会回收链路,下一个时刻被回收的链路可能就需要重新创建),此时即使有连接池的存在(连接池的回收与新建也很增添时延),计算节点维护这些链路也已经比较吃力。
随着网络业务的拓展,业务数据量和客户端并发数会持续升高,很可能会发展到400个存储节点,单计算节点接收到10000个并发,那么该计算节点就可能需要创建400*10000=400万个后端链路。可见,随着业务数据量和客户端并发数的持续升高,产生的后端链路已超出想象,加大了维护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业务请求消息发送方法及分布式数据库架构,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随着业务数据量和客户端并发数的持续升高,产生的后端链路已超出想象,加大了维护难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请求消息发送方法,应用于分布式数据库,所述业务请求消息发送包括:
接收业务请求消息;
将所述业务请求消息经过N层计算节点发送到对应的存储单元中,所述N 为整数且大于等于2,越接近所述存储单元所在层的计算节点的个数越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分布式数据库架构,所述分布式数据库架构包括:
N层计算节点,所述N为整数且大于等于2,越接近存储单元所在层的计算节点的个数越多;
当接收到业务请求消息时经过N层计算节点发送到对应的存储单元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业务请求消息发送方法及分布式数据库架构,通过接在收业务请求消息时,将业务请求消息经过N层计算节点发送到对应的存储单元中,其中N为整数且大于等于2,越接近存储单元所在层的计算节点的个数越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随着业务数据量和客户端并发数的持续升高,产生的后端链路已超出想象,加大了维护难度的问题。也即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业务请求消息发送方法及分布式数据库架构,通过N层计算节点(金字塔式)依次将业务请求消息发送至对应的存储节点,一层一层的减小计算节点的后端链路,避免了同一计算节点的后端链路太多,难以维护的现象发生。
本发明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发明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业务请求消息发送方法的基本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三层计算节点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907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太阳能自动追踪系统
- 下一篇:数据处理方法、系统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