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铝合金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83881.4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1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婷;丁冬雁;严峻;房志涛;李领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2C21/10 | 分类号: | C22C21/10;C22C1/03;C22F1/053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彭伶俐 |
地址: | 056000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强度铝合金 铝合金 屈服 弥散强化 时效处理 晶粒 析出 析出相 弥散 细化 稀土 应用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强度铝合金,所述高强度铝合金由如下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Zn 5.3‑5.7wt%、Mg 2.2‑2.6wt%、Cu 1.3‑1.8wt%、Si 0.2‑0.5wt%、Fe 0.3‑0.6wt%、Mn 0.2‑0.4wt%、Cr 0.06‑0.2wt%、CeLa 0.06‑0.15wt%、Ag 0.2‑0.8wt%、余量为Al;本发明通过上述特定百分含量组分的限定,通过CeLa和Ag的添加能细化晶粒,并能够促进稀土强化相和弥散强化相的形成,改善铝合金中的析出相弥散析出特征,从而显著提高铝合金的抗压强度以及屈服强度,使得高强度铝合金通过T6时效处理后抗拉强度不小于610MPa,屈服强度最高可达629MPa,进而扩大铝合金的应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铝合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铝合金。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节能减排导致的轻量化发展趋势,高强度轻量化合金材料的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以7075Al为代表的Al-Zn-Mg-Cu系铝合金,由于其高比强度、良好的成型性和可满足应用的耐蚀性,被广泛应用于飞机、轨道交通、轻工机械等领域。通过时效处理(包括T6、T73和T76处理)可调控7075Al合金的显微组织,从而调控7075Al合金的综合性能(包括力学性能和耐蚀性)。由于时效热处理制度显著影响7075Al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且多个应用场合需要比7075Al合金强度更高的铝合金,学术界和产业界积极开发基于7075Al合金的新型高强铝合金,采用多元合金化设计是提升7075Al合金性能的良好途径。
目前,7075Al合金挤压棒材T6处理之后的抗拉强度一般在580MPa以下(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12:22-27)。聂祚仁等提供了一种添加0.01-0.70wt%铒的7075Al合金(专利申请号CN200710099752.8),采用该合金制造的板材在T6处理后抗拉强度小于560MPa,屈服强度小于485MPa。赵俊等在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期刊发表的论文(2014,34:66-669)报道了一种添加0.30wt%铒的7075Al合金,采用该合金制造的棒材在T6处理后抗拉强度为585MPa,屈服强度为528MPa。Xu Xiaofeng等在Materials Science&Engineering A期刊发表的论文(2015,648:367-370)报道了一种添加0.2wt%和0.4wt%Ag的7075Al合金,采用该合金制造的板材经过120 C 30小时的T6处理后,抗拉强度低于560MPa。
上述合金经T6处理后的力学性能不能满足高性能轻量化部件的开发需求。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强度铝合金,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铝合金材料抗拉强度、屈服强度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高强度铝合金,其特征在于,由如下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
Zn 5.3-5.7wt%、Mg 2.2-2.6wt%、Cu 1.3-1.8wt%、Si 0.2-0.5wt%、Fe 0.3-0.6wt%、Mn 0.2-0.4wt%、Cr 0.06-0.2wt%、CeLa 0.06-0.15wt%、Ag 0.2-0.8wt%、余量为Al。
本发明通过上述特定百分含量组分的限定,通过CeLa和Ag的添加能细化晶粒,并能够促进稀土强化相和弥散强化相的形成,改善率合金中的析出相弥散析出特征,从而显著提高铝合金的抗压强度以及屈服强度,进而提高铝合金的应用范围。
进一步地,所述高强度铝合金由如下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未经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838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