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力式湿化增氧床头精准送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83567.6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79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宋聪;宋志远;刘艳峰;赵婷婷;黄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F24F3/16;F24F11/89;A61B5/145;A61B5/00;F24F120/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71005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力 式湿化增氧 床头 精准 送风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力式湿化增氧床头精准送风装置,包括增湿加热装置和弥散风口;增湿加热装置两端分别设有气体进口和气体出口,内部设置有海绵体;弥散风口设置于床头上部,通过管道与气体出口连接。本发明针对高原地区低氧、低湿、低温的特点,充分利用床头有限空间,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对床头增氧气流进行热湿调节,有效改善睡眠环境问题;床头自动追踪精准送风末端装置可有效保证送氧方向;人与末端送风装置的送氧量通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合,解决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呼吸量及需氧量的不同,以节省氧气用量,满足人体对睡眠热环境的舒适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睡眠氧环境调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力式湿化增氧床头精准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氧气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关键物质,维持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氧气量,是人体生命健康的第一需要,高原地区大气中氧体积分数变化不大,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力降低,空气密度减小,大气中氧分压降低,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就会产生缺氧。人体神经系统对环境缺氧最为敏感,缺氧状态下,学习、记忆、思维等高级脑功能损害发生最早,损害程度也比较严重。不仅如此,有众多研究表明,人在缺氧状态下的睡眠质量也会受到严重破坏,睡眠效率低下,容易发生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等,对人身体损害严重。
因此,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由于环境气压降低所引起的缺氧,为了减轻高海拔地区环境缺氧给人体的损害,提高人体机能工作能力,吸氧是最有效的方式。目前,高原地区人睡眠时的供氧最主要方式是鼻导管式供氧,极大增加了人体的不舒适度。又经实地考察发现,高原地区,例如拉萨等地,空气常年干燥,在冬季,空气相对湿度在15%左右,空气温度常年低下。高原地区鼻导管式供氧及低温干燥空气给人们睡眠带来了极大的不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力式湿化增氧床头精准送风装置,以解决高原地区鼻导管式供氧及低温干燥空气给人们睡眠带来不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力式湿化增氧床头精准送风装置,包括增湿加热装置和弥散风口;增湿加热装置为密闭容器,两端分别设有气体进口和气体出口,内部设置有海绵体;弥散风口设置于床头上部,通过管道与气体出口连接。
进一步的,增湿加热装置呈圆柱形,气体进口和气体出口设置于增湿加热装置两端的连接盖上;海绵体为圆柱形,海绵体内部呈众多圆管道状;弥散风口为圆弧形风管,圆弧形风管上设有送风口。
进一步的,连接盖与增湿加热装置通过螺纹连接;圆弧形风管上均匀设有3个送风口。
进一步的,还包括储水箱,储水箱位于增湿加热装置上方,通过进水管与增湿加热装置连接,进水管进入增湿加热装置内部,进水管上设有单向电动阀,储水箱内设有加热盘管。
进一步的,进水管进入增湿加热装置内的部分为喷淋水喷头。
进一步的,海绵体底部可拆卸的安装有积水盘,积水盘底部设有底部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增湿加热装置与弥散风口连接的管道上安装有湿度传感器;底部压力传感器、单向电动阀和湿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装置连接;
当达到水饱和的海绵体有水滴到积水盘时,底部压力传感器感受到积水盘重量的变化,控制装置进而控制单向电动阀关闭;湿度传感器监测到床头呼吸区空气相对湿度低于40%时,将信号传给控制装置,进而控制单向电动阀重新打开。
进一步的,增湿加热装置与弥散风口连接的管道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加热盘管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装置连接;当温度传感器监测到床头呼吸区空气温度高于25℃时,控制装置控制加热盘管关闭,温度传感器监测到床头呼吸区空气温度低于23℃时,控制装置控制加热盘管打开。
进一步的,弥散风口通过可移动滑轮部件安装在床头上,枕头下部设有压力传感器,床头上还设有红外热释电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835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