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智能无线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683546.4 | 申请日: | 2019-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14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 发明(设计)人: | 陈姝;贾永兴;李凯;李昌泽;许凤慧;黄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 |
| 代理公司: | 南京创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58 | 代理人: | 闫方圆 |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射线圈 能量发送 移动终端 无线充电装置 无线能量传输 变换单元 补偿网络 接收线圈 能量接收 因数校正 输出端 源功率 充电 高频逆变网络 移动终端位置 能量输出端 传输损耗 传输效率 供电电源 人机交互 整流滤波 智能 不敏感 发送端 接收端 输出 网络 | ||
1.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智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立无线能量传输的能量发送单元、能量接收单元,
所述能量发送单元,包括与供电电源(1)的输出端相连接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单元(2),所述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单元(2)的输出端依次通过SiC MOSFET高频逆变网络(3)、发送端补偿网络(4)与发射线圈(5)相连接,所述发射线圈(5)做为能量发送单元的能量输出端;
所述能量接收单元,包括与发射线圈(5)建立无线能量传输的接收线圈(10),所述接收线圈(10)的输出端依次通过接收端补偿网络(11)、整流滤波网络(12)、DC/DC变换单元(13)与移动终端(19)的充电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智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发送单元,还包括发送端电流采样电路(6)、发送端单片机控制器(7),所述发送端电流采样电路(6)的输入端与发射线圈(5)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发送端电流采样电路(6)的输出端与发送端单片机控制器(7)的信号输入相连接,所述发送端单片机控制器(7)的控制输出端通过供电继电器(8)与供电电源(1)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发送端单片机控制器(7)还与发送端无线通信模块(9)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智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接收单元,还包括直流母线电压采样电路(14)、接收端单片机控制器(15)、接收端电流采样电路(17)、接收端电压采样电路(18),所述DC/DC变换单元(13)的输入端通过直流母线电压采样电路(14)与接收端单片机控制器(15)相连接,所述DC/DC变换单元(13)的输出端通过接收端电流采样电路(17)与接收端单片机控制器(15)相连接,所述DC/DC变换单元(13)的输出端还通过接收端电压采样电路(18)与接收端单片机控制器(15)相连接,所述接收端单片机控制器(15)相还与接收端无线通信模块(16)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智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单元(2)内设置有CCM型Boost平均电流控制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智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SiCMOSFET高频逆变网络(3)内设置双SiC MOSFET推挽多谐振电路,并采用SCT3030KL型号的 N沟道SiC功率MOSFET。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智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补偿网络(4)、接收端补偿网络(11)均采用并串补偿方式,所述DC/DC变换单元(13)采用串并联半桥LLC谐振变换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智能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线圈(5)、接收线圈(10)均为空间型螺旋线圈,并采用3×Φ1.3mm的漆包线,绕圆筒式绕3匝制成,所述绕圆筒的直径为1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8354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聚磁装置
- 下一篇:一种以钢轨为传输介质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传输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