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U型软钢阻尼器的装配式轻钢耗能墙及其连接方式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81432.6 | 申请日: | 2019-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5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谢志强;张爱林;张艳霞;闫维明;徐祥智;王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60 | 分类号: | E04B2/60;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11203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沈波<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配式 软钢阻尼器 轻钢墙体 耗能墙 轻钢 整体结构体系 耗能能力 机械安装 减震技术 结构工程 抗震性能 连接方式 可替换 | ||
本发明一种带U型软钢阻尼器的装配式轻钢耗能墙及其连接方式,属于结构工程减震技术领域,其目的在于在装配式轻钢墙体中加入一种便于机械安装、可替换且适用于装配式轻钢墙体的U型软钢阻尼器,从而形成一种耗能能力强的装配式轻钢耗能墙,提高整体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U型软钢阻尼器的装配式轻钢耗能墙及其连接方式,属于结构工程减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U型软钢阻尼器、轻钢耗能墙的生产制造方法,和U型软钢阻尼器与墙体体系的连接方式及其安装工序。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的一场进化,更是一场革命。我国住宅产业的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从“建造房屋”到“制造房屋”的一场革命,装配式建筑正是改变传统房屋建造方式的突破口,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前景美好。在这方面,冷弯薄壁型钢体系具有先天的装配式优势,采用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与制造业已无明显无别,为这场革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
现有的装配式轻钢房屋大多采用钢框结构、板柱结构、墙板结构及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等,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作为整体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具有轻质高强、绿色环保、施工速度快等特点,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上述结构体系仅适用于低层房屋,对于多层房屋,则面临抗侧力不足,抗震性能差等缺陷。
因此,基于普通的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发明一种便于机械安装、可替换且适用于装配式轻钢墙体的U型软钢阻尼器,从而形成一种耗能能力强的装配式轻钢耗能墙,提高整体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这对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在我国多高层建筑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实际工程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带U型软钢阻尼器的装配式轻钢耗能墙及其连接方式,其目的在于在装配式轻钢墙体中加入一种便于机械安装、可替换且适用于装配式轻钢墙体的U型软钢阻尼器,从而形成一种耗能能力强的装配式轻钢耗能墙,提高整体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U型软钢阻尼器的装配式轻钢耗能墙,所述的装配式轻钢耗能墙主要包括钢导轨1、组合边立柱2、中立柱3、墙面板4、U型软钢阻尼器5、垫片6、螺杆7和螺母8;钢导轨1与组合边立柱2,以及钢导轨1与中立柱3,主体骨架与墙面板4均通过连接件连接;U型软钢阻尼器5通过与装配式轻钢耗能墙的组合边立柱2之间的连接,以及与桁架梁9之间的连接两部分与墙体体系进行连接。
钢导轨1为U型钢,组合边立柱2为背靠背对拼连接的C型钢,中立柱3为C型钢,钢导轨1、组合边立柱2和中立柱3三者构成墙体的主体骨架,墙面板4是波纹钢板、平钢板、OSB板、水泥纤维板或石膏板等。
连接件是铆钉、自攻螺钉、拉铆钉、射钉或无铆铆钉等。
组合边立柱2与墙面板4间的连接件间距不大于150mm,中立柱3与墙面板4间的连接件间距不大于300mm;U型软钢阻尼器5包括抗拔连接支座5a、U型耗能软钢5b、连接钢板5c、长螺杆5d和高强螺栓5e;抗拔连接支座5a由四片矩形钢片和两片中间开孔的正方形钢片焊接而成,U型耗能软钢5b为冷弯成U型的软钢板,通过软钢材料的屈服即塑性变形吸收能量,软钢材料为低屈服点钢,屈服强度为100MPa、160MPa或225Mpa,连接钢板5c为长方形钢板,通过高强螺栓5e用于U型耗能软钢5b与墙体连接,长螺杆5d在连接区段带有螺纹,U型耗能软钢5b与抗拔连接支座5a通过焊接连接,与连接钢板5c通过高强螺栓5e连接,抗拔连接支座5a、U型耗能软钢5b和连接钢板5c构成阻尼器的主体部分,长螺杆5d与桁架梁9通过垫片6、螺母8连接,连接钢板5c与组合边立柱2通过高强螺栓5e连接。
钢导轨1、组合边立柱2、中立柱3和墙面板4均采用冷弯薄壁型钢,钢导轨1、组合边立柱2、中立柱3的壁厚为0.5mm-3.0mm,墙面板4的壁厚为0.5mm-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814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