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放电预充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679742.4 | 申请日: | 2019-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06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如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美力达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58/10 | 分类号: | B60L58/10;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768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预充 动力电池 放电 放电检测模块 充放电电压 高压用电 火花 继电器控制模块 车辆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电量 放电控制模块 制动能量回收 放电继电器 充电模块 电性连接 放电模块 放电指令 控制模块 时间控制 电动型 绝缘 概率 检测 | ||
本发明属于电动型车辆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动力电池放电预充控制方法,针对现有的传统放电预充控制方法还存在控制时间不精确,预充放电电压不精确,有很大概率对车载高压用电器件造成损坏,产生火花的隐患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S1:放电检测模块、预充继电器控制模块、放电继电器控制模块、放电控制模块、制动能量回收下的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均与动力电池电性连接,S2:当车辆发出放电指令时,BMS通过放电检测模块,放电检测模块检测动力电池的绝缘值和动力电池电量。本发明是一种动力电池放电预充控制方法,对放电预充时间控制精确,预充放电电压控制精确,更好的消除对车载高压用电器件造成损坏,产生火花的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型车辆动力电池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放电预充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家政策以及环境要求,电动汽车已经越来越多。同时竞争越来越大。各厂家为了增加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动力性能,不断的提高动力电池的电压平台,比如现在380V高压平台,来满足电动汽车性能要求。但同时动力电池随着电压越来越高,也伴随着出现更多的安全隐患。于是人们对动力电池要求越来越高。以380V的高压动力电池为例,在动力电池每次放电的时候,如果直接闭合高压放电继电器,会对致使车载用电器件损坏,同时会伴有火花产生。人们为了使动力电池供电是电压能够线性上升。于是给动力电池增加了放电预充功能。
放电预充功能最核心的部分是控制方法。传统的放电预充控制方法是在放电状态开始的时候先闭合预充继电器1秒,再闭合放电继电器1秒后断开预充继电器。传统放电预充控制方法还存在控制时间不精确,预充放电电压不精确,有很大概率对车载高压用电器件造成损坏,产生火花的隐患,所以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动力电池放电预充控制方法,用以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传统放电预充控制方法还存在控制时间不精确,预充放电电压不精确,有很大概率对车载高压用电器件造成损坏,产生火花的隐患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动力电池放电预充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电池放电预充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放电检测模块、预充继电器控制模块、放电继电器控制模块、放电控制模块、制动能量回收下的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均与动力电池电性连接;
S2:当车辆发出放电指令时,BMS通过放电检测模块,放电检测模块检测动力电池的绝缘值和动力电池电量,当动力电池的绝缘值和动力电池电量符合要求,然后进入预充继电器控制模块;
S3:进入预充继电器控制模块后,预充继电器控制模块发出闭合预充继电器指令同时检测预充电阻两端电压,当预充电阻两端电压达到动力电池有效输出的总压后并且检测时间到150毫秒进入放电继电器控制模块;
S4:进入放电继电器控制模块后,首先发出闭合放电继电器指令同时检测放电继电器两端电压,当放电继电器对负极电压达到动力电池有效输出的总压后并且检测时间到30毫秒进入放电控制模块和放电模块;
S5:进入放电控制模块和放电模块后,断开预充继电器,进入正常放电模式;
S6:当检测到车载器件回馈电压高于动力电池有效输出的总压后,进入制动能量回收充电模块;
S7:当检测到车载器件回馈电压低于动力电池有效输出的总压后,切换到放电模式。
优选的,所述S1中,在动力电池放电过程中通过放电检测模块、预充继电器控制模块、放电继电器控制模块、放电控制模块、制动能量回收下的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可以对车辆实现放电预充时间和预充放电电压精确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美力达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美力达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97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