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量测数据质量检验的发电机动态特性激发程度评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79238.4 | 申请日: | 2019-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19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骏;陈伯建;张慧瑜;黄霆;方日升;张永树;刘智煖;苏清梅;林芳;蔡冰君;王文坚;杜培;黄道姗;吴丹岳;陈绍君;林文彬;李兆祥;陈宁;钱敏慧;陈卫东;郁琛;王松岩;胡晓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367 | 分类号: | G06F30/367;G06Q10/0639;G06Q50/06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钱莉;蔡学俊 |
地址: | 350007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质量检验 发电机 动态 特性 激发 程度 评估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量测数据质量检验的发电机动态特性激发程度评估方法,首先分析基于量测数据间隔检验的发电机次暂态参数可辨识性,建立扰动数据采样间隔与发电机被激发动态特性的关联性,并对PMU装置数据实时性提出了要求规范;其次,分析了基于量测数据扰动深度检验的发电机动态特性激发程度,通过建立量测扰动数据与暂态及次暂态信息间联系的敏感度方程,构造发电机动态特性激发程度的评估体系,从而实现辨识扰动数据带的选取。本发明能够有效识别量测数据的有效性,提高发电机实用参数辨识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机实用参数辨识精度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量测数据质量检验的发电机动态特性激发程度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为加快推进电力系统精细化建模工作,包括励磁调速系统及PSS参数入库工作逐年完善,但同步发电机参数仍采用铭牌参数进行仿真计算。发电机模型参数的准确性是导致电力系统时域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的重要因素,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隐患排查、事故复现、安全稳定和规划设计。近年来,利用同步相量量测装置PMU(PhasorMeasurement Unit)实现电力系统模型参数在线辨识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其具备测量发电机实时状态变量的特点,可实现发电机自身与电网、励磁和调速系统解耦,有利于优化辨识策略,且量测到的系统扰动数据计及发电机真实运行工况,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本发明主要针对基于PMU量测数据的同步发电机实用参数辨识精度进行研究。
首先,关于实测扰动数据间隔对次暂态参数辨识精度影响尚未见文献报道。由于大容量发电机的次暂态时间常数通常较小,因此发电机扰动过程中次暂态量的振荡衰减非常快速。在此条件下,过低的PMU采样频率会导致量测值无法反映次暂态量的振荡衰减过程,缺乏必要的次暂态量动态信息,从而使得次暂态参数的辨识精度不高。其次,能否有效识别实测数据扰动深度是提高暂态及次暂态参数辨识精度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在于建立量测扰动数据与发电机被激发动态特性间的内在关联。国内学者通过仿真分析发电机各种扰动下发电机参数表现出的轨迹灵敏度和平均灵敏度特征,为基于实测扰动数据的发电机参数轨迹灵敏度分析提供理论支撑,但缺少实测数据验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基于量测数据质量检验的发电机动态特性激发程度评估方法,能够有效识别量测数据的有效性,提高发电机实用参数辨识精度。
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基于量测数据质量检验的发电机动态特性激发程度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建立同步发电机六阶实用模型;
步骤S2:对发电机次暂态参数可辨识性进行分析;判断量测数据采样频率是否满足辨识发电机次暂态参数的要求,若不满足要求,则步骤S3中仅建立量测扰动数据与暂态信息间联系的敏感度方程;若满足要求则不用量测数据辨识次暂态参数。
步骤S3:通过建立量测扰动数据与暂态及次暂态信息间联系的敏感度方程,构造发电机动态特性激发程度的评估体系,用以实现辨识扰动数据带的选取。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中同步发电机六阶实用模型表示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未经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92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