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质保温隔热板材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78589.3 | 申请日: | 2019-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36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张轩赫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欣轮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26 | 分类号: | C04B28/26;C04B28/00;C04B20/02;C04B38/00;C04B11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200 江苏省徐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板材 隔热颗粒 制备 轻质保温 质量比 稀盐酸溶液 胶黏剂 硼酸 保温隔热板材 建筑材料领域 保温热处理 热处理 保温隔热 二氧化钛 工艺步骤 水玻璃 称取 放入 混匀 滤出 硼砂 轻质 脱模 加热 模具 浸泡 | ||
一种轻质保温隔热板材的制备方法,属于建筑材料领域。一种轻质保温隔热板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A、轻质隔热板材的制备;称取隔热颗粒,按照隔热颗粒与稀盐酸溶液质量比为2:5的比例,将隔热颗粒浸泡在稀盐酸溶液中2小时,滤出;将所得隔热颗粒与水玻璃、硼酸或硼砂、水以及二氧化钛按质量比100:6~12:20~200:4~7搅拌混合均匀,加热至100~120℃进行7~12h的保温热处理得胶黏剂;将上述溶胶黏剂与保温隔热基体按质量比1:4分混合后,加入其他助剂混匀,再放入模具中压制成型,脱模后经200~300℃的热处理即得保温隔热板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就是一种轻质保温隔热板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工地随处可见,其中工地临时宿舍以及一些常见的建筑外层用的保温隔热板材更是多种多样,如今的保温隔热板材多为有机物制品,其根据原料及应用可分为无机、有机和复合型三大类。在建筑和工业中采用良好的保温技术与材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良好的绝热措施与材料,可显著降低生产能耗和成本,改善环境,同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保温隔热板材主要是有机和复合型,以聚氨酯硬泡保温隔热板材最为常见,但常见的有机和复合型隔热板材隔热效果一般,而且由于常有建筑外隔热层脱落的新闻,因此,研制一种质量更轻,更加方便固定安装以及吸附性好的保温隔热板材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轻质保温隔热板材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质保温隔热板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A、轻质隔热板材的制备
1)称取隔热颗粒,按照隔热颗粒与稀盐酸溶液质量比为2:5的比例,将隔热颗粒浸泡在稀盐酸溶液中2小时,滤出,得到轻质隔热颗粒;
2)将步骤1)所得轻质隔热颗粒与水玻璃、硼酸或硼砂、水以及二氧化钛按质量比100:6~12:20~200:4~7搅拌混合均匀,加热至100~120℃进行7~12h的保温热处理得胶黏剂;
3)将上述溶胶黏剂与保温隔热基体按质量比1:4分混合后,加入其他助剂混匀,再放入模具中压制成型,脱模后经200~300℃的热处理即得保温隔热板材。
B、保温隔热板材挤出成型;
C、养护:将上述成型的保温隔热板材送至养护室内于常温下养护12-16小时;
D、脱模:得到固体保温隔热板;
E、二次养护:将上述脱模得到的固体保温隔热板垛堆在室内常温进行二次养护7-9天,即得到轻质保温隔热板材。
作为优化,保温隔热基体由水泥80~100份、粉煤灰30~45份、玻璃微珠10~15份、中砂50~65份、高效减水剂0.5~1份、防水剂0.01~0.25份、发泡剂0.5~1.5份、激发剂5~10份、水25~30份、蛭石粉10~50份组成。
作为优化,保温隔热基体由水泥90份、粉煤灰40份、玻璃微珠10份、中砂50份、高效减水剂1份、防水剂0.02份、发泡剂1份、激发剂8份、水30份、蛭石粉40份组成。
作为优化,保温隔热基体松散堆积密度为100-120kg/m3。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轻质保温隔热板材的制备方法,通过将隔热颗粒在稀盐酸中进行浸泡,而对隔热颗粒的大小进行改变,同等体积的隔热颗粒其质量更轻,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较低导热系数、低吸水吸湿性、软化系数高,较好地解决了同类无机轻质保温隔热板材在耐水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保温隔热板材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欣轮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徐州欣轮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85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