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高层建筑穿梭电梯竖井冷风补排风系统及风量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72110.5 | 申请日: | 201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98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谢孟晓;王健;盘承巍;王颖;李晨玉;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77 | 分类号: | F24F11/77;F24F110/12;F24F110/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杜丹盛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高层建筑 穿梭 电梯 竖井 冷风 补排风 系统 风量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超高层建筑穿梭电梯竖井冷风补排风系统,同时提供了该系统的风量计算方法,其缓解梯门关闭困难、风速较大的问题。超高层建筑穿梭电梯竖井冷风补排风系统,补风进风管道一端与室外相连,补风进风管道的另一端连接补风机的入口,补风机的出口连接补风出风管道的一端,补风出风管道的另一端连通穿梭电梯所对应的井道的底部位置;排风模块包括排风机、排风进风管道、排风出风管道,排风进风管道连通穿梭电梯所对应的井道的顶部位置,排风进风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排风机的入口,排风机的出口连接排风出风管道的一端,排风出风管道的另一端与室外相连;补风模块的补风量等于排风模块的排风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竖井补排风的技术领域,具体为超高层建筑穿梭电梯竖井冷风补排风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补排风系统的风量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在冬季烟囱效应强烈时,高层建筑的各类门难以关闭,其中电梯是高层建筑最重要的竖向交通工具,也是受烟囱效应影响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通道。当发生火灾时,在中和面以下的楼层,由于热压的作用,大量的室外空气经门窗、孔口进入电梯井道,加速了火势和烟气沿着竖井向上蔓延的速度,大大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并造成更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即使在非火灾时,电梯门与一般门相比对压差的作用也更为敏感,电梯门两侧的热压差过大,将引起电梯门出现开闭故障,导致电梯无法正常运行,并造成竖直交通堵塞及人员被困电梯内等安全事故。
这些问题给高层建筑运行管理、建筑内人员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目前国内外对于高层建筑电梯竖井烟囱效应的研究多侧重于火灾情况下,但我国高层建筑行业迅猛发展,使得在非火灾时烟囱效应对电梯运行的负面影响逐渐暴露,但是现有增加建筑围护结构密闭性等缓解烟囱效应的措施收效甚微,因此有研究提出冷却电梯竖井的措施,但是措施中通过多个风机向电梯竖井送入冷风缓解烟囱效应,风机风量的选取采用消防加压送风的标准,缺少准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导致冷却效果不佳。
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楼层较高,为了能够有效提升人和物的层间转移,穿梭电梯被广范应用,所谓穿梭电梯就是连接某两个楼层的电梯,只在该两个楼层停留,其大大方便了人和物的层间转移,然而现有技术中对于穿梭电梯的竖井内如何进行补排风以及补排风的风量计算,没有对应的技术,使得无法具体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超高层建筑穿梭电梯竖井冷风补排风系统,同时提供了该系统的风量计算方法,其可以缓解超高层建筑穿梭电梯在冬季烟囱效应强烈时产生的梯门关闭困难、风速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超高层建筑穿梭电梯竖井冷风补排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补风模块、排风模块;
所述补风模块包括补风机、补风进风管道、补风出风管道,所述补风进风管道一端与室外相连,所述补风进风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补风机的入口,所述补风机的出口连接所述补风出风管道的一端,所述补风出风管道的另一端连通穿梭电梯所对应的井道的底部位置;
所述排风模块包括排风机、排风进风管道、排风出风管道,所述排风进风管道连通穿梭电梯所对应的井道的顶部位置,所述排风进风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排风机的入口,所述排风机的出口连接所述排风出风管道的一端,所述排风出风管道的另一端与室外相连;
所述补风模块的补风量等于所述排风模块的排风量。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补风机位于所述穿梭电梯的底层层门的下方布置;所述排风机位于所述穿梭电梯的顶层层门的上方布置。
超高层建筑穿梭电梯竖井冷风补排风风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21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