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巷道围岩高温加热强化的支护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67069.2 | 申请日: | 2019-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82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王维维;张迎新;康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20/00;E21C3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徐云侠 |
地址: | 150022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巷道 围岩 高温 加热 强化 支护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巷道围岩高温加热强化的支护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步骤一:对预施工巷道的泥质软岩进行取样与分析,分析出泥质软岩中黏土矿物成分组成;步骤二:通过电阻热棒对预施工的泥质软岩岩样进行高温加热,并对其进行工程力学强度进行测定,确定其加热强化参数;步骤三:在泥质软岩掘进施工一个循环并采取临时支护后,将该装置布置在掘进工作面,在确定工作面无瓦斯、煤尘后及时对掘进工作面进行封闭;步骤四:启动该装置,对掘进施工后的泥质软岩进行高温加热,直至加热区域泥质软岩达到步骤二中的加热强化参数;步骤五:待加热区域泥质软岩温度恢复至26摄氏度以下后,立即进行锚杆、锚索等常规支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巷道围岩高温加热强化的支护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中东部浅部煤炭资源趋于枯竭,矿井开采逐渐向深部延伸并向新疆、内蒙古、宁夏等煤炭资源丰富的西部矿区发展。泥质弱胶结软岩在西部矿区侏罗系及白垩系地层中广泛分布,其成岩时间晚、胶结差、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泥化崩解,是一类特殊软岩。泥质弱胶结软岩巷道开挖后,围岩变形剧烈、破坏严重,常规刚性支架与锚网喷支护技术难以有效维持巷道围岩稳定和安全,主要表现为锚杆、锚索等主动支护结构可锚性较差,锚杆、锚索极易脱锚,且所施预紧力较小,支护效果较差;U型钢支架等被动支护结构承受的围岩压力较大,因局部产生扭曲变形而失稳破坏。
泥质软岩揭露后,遇水极易泥化、崩解,膨胀性强,围岩变形量大,一直是软岩巷道支护中的重大难题,在现有支护方法中,锚杆、锚索等主动支护结构可锚性较差,锚杆、锚索极易脱锚,且所施预紧力较小,支护效果较差;U型钢支架等被动支护结构承受的围岩压力较大,因局部产生扭曲变形而失稳破坏;注浆加固技术由于泥岩裂隙不发育,很难达到浆液扩散,且浆液中的水会加速泥岩风化、崩解。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泥质软岩支护方法,是当前我国煤炭主要产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通过对泥质软岩的电镜扫描分析显示,泥质软岩的特性与其矿物成分密切相关,地层中的粘土矿物常见有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土等类型的成分,因此岩石中不同的粘土矿物成分决定了不同的软岩力学性质。泥质软岩所含黏土矿物成分多少与地层年代不同而不同,也决定着泥质软岩的结构构造、水理性质、物化性质,决定了它的工程力学特性也不同。因此,要进行泥质软岩的支护及加固,应从泥质软岩工程力学特性的决定性因素出发,即寻找提高伊利石、蒙脱石、高岭土等矿物成分的性质转变、性能强化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巷道围岩高温加热强化的支护方法和装置,以解决泥质软岩遇水易泥化、崩解、膨胀导致巷道围岩过度变形影响巷道安全使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巷道围岩高温加热强化的支护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一:对预施工巷道的泥质软岩进行取样与分析,分析出泥质软岩中黏土矿物成分组成;
步骤二:通过电阻热棒对预施工的泥质软岩岩样进行高温加热,加热温度在800℃~1200℃之间,使泥质软岩受热后达到的强度为未受热前的2倍以上,并对其工程力学强度和加热强化参数进行测定;
步骤三:在泥质软岩掘进施工一个循环并采取临时支护后,将巷道围岩高温加热强化的装置布置在掘进工作面,在确定工作面无瓦斯、煤尘后及时对掘进工作面进行封闭;
步骤四:启动巷道围岩高温加热强化的装置,对掘进施工后的泥质软岩进行高温加热,加热温度在800℃~1200℃之间,在巷道内将电阻热棒调整至与巷道断面协调后,通过电能加热电阻热棒,电阻热棒将高温传递给泥质软岩;同时为了达到加热范围,对巷道断面进行钻孔,形成锚杆钻孔,将电阻热棒深入锚杆钻孔内,保障巷道内的围岩均受到高温加热,最后对其进行工程力学强度进行测定,直至加热区域泥质软岩达到步骤二中的工程力学强度,最终在巷道的泥质软岩上形成一层泥质软岩硬化体,在锚杆钻孔的周围形成钻孔硬化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科技大学,未经黑龙江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670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