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式集热系统及集热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63679.5 | 申请日: | 2019-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54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彬彬;齐月松;周旭;孙鹏程;谢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S10/40 | 分类号: | F24S10/40;F24S10/70;F24S70/12;F24S50/80;F24S60/00;F24S90/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热器 阀门 真空式 风机 并联连接 出口连接 集热器 热输出 串联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光热转换效率 风机并联 集热系统 能力强 总出口 总进口 储热 集热 进口 出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真空式集热系统及集热方法,涉及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领域,系统包括真空式集热器、第一阀门、第一风机、第二阀门、第二风机、储热器和热输出器;真空式集热器相互串联和/或并联连接,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后的总进口通过管道与储热器出口连接,总出口依次经第一阀门和第一风机通过管道与储热器进口连接;热输出器的进口通过管道与储热器的出口连接,出口经第二阀门通过管道与储热器连接,第二风机并联连接在第二阀门两端。本发明具有光热转换效率高、储热能力强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式集热系统及集热方法。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能源,它具有环保、长久的优势,是应对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之一,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强烈关注。太阳能利用技术主要指太阳能转换为热能、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等技术,其中太阳能向热能转换历史最久远、开发最普遍,被称为太阳能热利用。
目前较为普遍的平板式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集热器,其吸热体是吸热板,吸热板的材料有金属、塑料、橡胶、陶瓷等,结构有排管和集管,为了加大吸收太阳能的作用,吸热板上有涂层,涂层分为非选择性涂层和选择性涂层,涂层的加工工艺有真空镀膜、阳极化镀膜等。
吸热板的涂层材料对吸收太阳辐射能量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太阳辐射的波长主要集中在0.3-2.5um的范围内,而吸热板的热辐射则主要集中在2-20um的波长范围内,要增强吸热板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又要减小热损失,降低吸热板的热辐射,就需要采用选择性涂料。选择性涂料是对太阳短波辐射具有较高吸收率,而对长波辐射发射率却较低的一种涂料,目前国内外的生产厂大多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制作选择性涂层,可达到吸收率0.93-0.95,发射率0.12-0.04,大大提高了吸热性能。
但是,尽管采用了这些技术手段,但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仍然无法克服吸热面积比较小,热损失较大的问题。吸热面积有限,集热器的体积限制了吸热板的面积,进而限制了吸热面积,而太阳能集热器的体积不能无限增大。尽管使用了选择性涂层提高了吸热板的吸热效率,但是当吸热板温度升高后,热损失也会增加,只能通过改进保温隔热层材料、或是加厚玻璃盖板、以及增设透明蜂窝等手段来降低热损。因此,光热转换效率受吸热板材料和结构影响较大,为了提高转换效率,只能选用昂贵的材料和复杂的机构,加工成本很高,加工难度很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集热系统光热转换效率低。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真空式集热系统,包括:真空式集热器、第一阀门、第一风机、第二阀门、第二风机、储热器和热输出器;
真空式集热器相互串联和/或并联连接,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后的总进口通过管道与储热器出口连接,总出口依次经第一阀门和第一风机通过管道与储热器进口连接;
热输出器的进口通过管道与储热器的出口连接,出口经第二阀门通过管道与储热器连接,第二风机并联连接在第二阀门两端。
优选地,所述真空式集热器包括:真空管、金属网状构件、上通道和下通道;
至少两个真空管阵列排布在上通道和下通道之间,真空管的一端与上通道连通,另一端与下通道连通;
至少两个金属网状构件层叠阵列连接于真空管空腔内部,具有储热和限制对流作用。
优选地,所述金属网状构件为钢丝网。
优选地,所述钢丝网的丝线为中空管,中空管内部填充有吸热液体。
优选地,所述真空式集热器包括:真空管、金属网状构件、上通道和下通道;
至少两个真空管阵列排布在上通道和下通道之间,真空管的一端与上通道连通,另一端与下通道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636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