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信噪比场动态约束的潜山内幕成像增强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53301.7 | 申请日: | 2019-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3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韩斯成;王者武;李洪革;李廷辉;朴锐;傅艳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5/00 | 分类号: | G06T5/00 |
代理公司: | 11127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涛;任默闻<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样点 信噪比 去噪 成像增强 方法和装置 低信噪比 地震数据 动态约束 强度参数 区域去噪 信号能量 有效信号 噪音能量 自适应 高信 成像 噪音 外部 表现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信噪比场动态约束的潜山内幕成像增强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地震数据中各采样点的信号能量以及噪音能量计算各采样点的信噪比;根据采样点的信噪比获得该采样点的去燥增强参数;根据采样点的去燥增强参数对该采样点进行成像增强根据采样点的信噪比,其中,根据各采样点的信噪比获取对应的去燥增强参数,以在不同采样点使用不同的去噪强度参数,进而实现针对潜山内幕的自适应去噪,从而解决现有方法极易造成不同信噪比区域去噪效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高信噪比区域(例如潜山外部)过分去噪,有效信号损失,而低信噪比区域(例如潜山内幕)去噪不彻底,导致噪音残余,最终不能实现潜山内幕精准成像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信噪比场动态约束的潜山内幕成像增强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潜山是指现今盆地沉积前就已经存在的古代山体,潜山内幕是指潜山内部的构造形态,在地震剖面上这些潜山表现为凸起,潜山内幕埋藏较深,构造形态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在地震剖面上往往不太清楚,是一个地震勘探的难点。然而,潜山内幕的隔层和断层又是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因此,在地震数据处理领域中,需要对潜山内幕进行成像增强,以便对潜山内幕进行精确成像和落实构造展布特征,帮助开发人员准确掌握潜山内幕的隔层和断层情况,进而精确指导生产。
目前,工业界普遍采用对全部地震数据利用同一去燥强度参数进行噪音压制,虽然能够快速处理地震数据,但是现有方法极易造成不同信噪比区域去噪效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高信噪比区域(例如潜山外部)过分去噪,有效信号损失,而低信噪比区域(例如潜山内幕)去噪不彻底,导致噪音残余,最终不能实现潜山内幕精准成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信噪比场动态约束的潜山内幕成像增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根据采样点的信噪比,在不同采样点使用不同的去噪强度参数,进而实现针对潜山内幕的自适应去噪,从而解决现有方法极易造成不同信噪比区域去噪效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高信噪比区域(例如潜山外部)过分去噪,有效信号损失,而低信噪比区域(例如潜山内幕)去噪不彻底,导致噪音残余,最终不能实现潜山内幕精准成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信噪比场动态约束的潜山内幕成像增强方法,包括:
根据地震数据中各采样点的信号能量以及噪音能量计算各采样点的信噪比;
根据采样点的信噪比获得该采样点的去燥增强参数;
根据采样点的去燥增强参数对该采样点进行成像增强。
进一步地,还包括:
对各采样点的信噪比进行插值平滑。
进一步地,还包括:
对所述地震数据中各采样点的振幅进行相关性计算得到各采样点的信号能量以及噪音能量。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地震数据中各采样点的振幅进行相关性计算得到各采样点的信号能量以及噪音能量包括:
对所述地震数据中各采样点的振幅进行自相关性计算得到各采样点的信号能量;
对所述地震数据中各采样点的振幅进行互相关性计算得到各采样点的信号总能量;
根据所述信号总能量以及所述信号能量得到所述噪音能量。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采样点的信噪比获得该采样点的去燥增强参数,包括:
获取预设的去燥增强参数的取值范围;
所述根据采样点的信噪比获得该采样点的去燥增强参数,包括:
根据地震数据中各采样点的信噪比的种类K将所述取值范围均匀划分为K-1个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33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