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相压缩实现套管气混输回收的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52257.8 | 申请日: | 2019-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2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廖文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文勇 |
主分类号: | E21B43/34 | 分类号: | E21B43/34;E21B4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336 重庆市南***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相 压缩 实现 套管 气混输 回收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相压缩实现套管气混输回收的系统和方法,特别涉及石油生产中套管气的回收和带液压缩、以及利用现有输油管线进行混输的方法。系统由工艺管线、阀门、过滤设备、压缩机、液压驱动系统、冷却系统、放空系统和就地控制柜组成。其实现方法为:当套管气压力低于油管线输送压力且高于套压的最低设定值时,只需要对套管气进行粉尘和固体颗粒杂质过滤,而不需对其进行气液分离,过滤后的套管气由压缩机增压后进入输油管线混输;当套管气压力高于油管线输送压力时,套管气通过旁路管线直接进入输油管线混输;系统运行由就地控制柜自动控制。本发明能实现套管气完全无排放回收,并自动保持井筒内适当的套压值,进而保持井筒内动液面在一个合理的高度范围,在此高度范围内,抽油泵维持在较高泵效水平稳定运行,从而稳定和提高原油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领域中的上游开采和生产技术环节,特别涉及到石油生产中套管气的抽采、压缩和利用现有输油管线进行套管气混输回收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生产过程中,要使石油流入油井,井底的压力必须小于地层压力。当井底压力降低至泡点压力时,原油中的伴生气(主要是天然气)逐渐析出,一部分天然气同油流进入抽油泵泵腔,产生气侵,同时泵效降低,情况较重时会造成“气锁”,抽油泵将不能正常工作;另一部分析出气体“聚集”在油管与套管之间,形成套管气。套管气大量聚集会导致套管压力(套压)上升,采油动液面下降,生产压差降低,降低原油产量。
有目的地释放和回收套管气,降低套管压力,一方面能避免天然气以气态的形式进入抽油泵;另一方面,通过释放套管气来降低的套压,能保持采油动液面在一个适合的高度,形成合理的泵沉没度,保证泵效,稳定原油产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降低套管气压力意味着降低对地层的反压力,有利于提高石油产量。
朱建华等在《油井套管气回收潜力及技术应用》一文中详细叙述了套压对油井压力的影响(朱建华等.油井套管气回收潜力及技术应用[J ].石油石化节能.第8卷第11期:11-14),在油田生产中,由于油井产出的伴生气气量小,回收不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或者由于地理因素、建设投资的原因,没有建设单独的输气气管道,所以大部分油田采用放空、燃烧的方法来处理套管气。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造成天然气资源极大的浪费。
套管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包含一些分子链较长的烃类物质、水分和其它杂质。其中,甲烷的温室效应(GWP值)是二氧化碳的21倍(秦大河.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M].气象出版社,2009:115-117),大量排放在空气中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由于节能、减排、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放空或燃烧也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近年来,各大油田开始积极探索处理并回收利用套管气的工艺技术。
对于正在生产的抽油井,回油干线的压力称为回压。在油田开采前期,对于地层压力高,伴生气资源丰富的油井,套压高于回压时,普遍采用憋压回收工艺或定压回收工艺回收套管气。这两种工艺不排放废气,套管气直接进入油管道中混输,在一些油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朱建华等.油井套管气回收潜力及技术应用[J].石油石化节能.第8卷第11期:11-14;曹登巨等.油田伴生气综合利用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第44卷 第2期:60-64)。
采用定压阀回收工艺适合油气比高、气量大且常压下沉没度大于150m的油井。另一方面,定压或憋压回收工艺又会增大套压,不利于提高油井产量。
大多数油井的套管气压力低于回压,因此需要对导管气进行增压才能进入油管混输,技术人员相应的开发出游梁连动式低压抽气筒、同步回转油气混输压缩机等混输技术(于世春.长庆油田油井套管气回收工艺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2 NO.24:64-66),由于工艺结构、维护难易程度、压力适应范围、高压运行稳定性以及生产适应性等各方面原因,应用推广的普遍性受到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文勇,未经廖文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22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