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纳米泡发生装置及生成微纳米泡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650164.1 | 申请日: | 2019-07-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91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兵;袁士炎;王志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F5/04 | 分类号: | B01F5/04;B01F3/04;B01F5/0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周敏 |
| 地址: | 2211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发生 装置 生成 方法 | ||
1.一种微纳米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连通的前喉管(4)、发泡管(5)、回旋压缩管(7)、后喉管(8)及扩散管(9),所述前喉管(4)的进口端与气液混合室(2)连通,所述气液混合室(2)上设有进气管(3)及流体喷射管(1),所述流体喷射管(1)与所述进气管(3)垂直设置,所述流体喷射管(1)的轴线与所述发泡管(5)的轴线重合,所述流体喷射管(1)的喷口(101)为锥角γ在15°~20°之间的锥形喷口,喷口(101)锥形段的长度与所述气液混合室(2)的整体长度相同,在所述发泡管(5)的末端管壁内固定有导流片(6),所述的导流片(6)为中心对称的分布均匀的至少三片扇叶形构件,在所述回旋压缩管(7)内设有相同直径的螺旋槽(701),螺旋槽(701)直径在2~4mm,
所述气液混合室(2)呈圆柱圆锥形,所述发泡管(5)呈圆柱形,所述气液混合室(2)的圆柱段直径大于所述发泡管(5)的直径,所述回旋压缩管(7)和所述扩散管(9)的纵截面均呈锥形,回旋压缩管(7)的收缩角α在11°~14°之间,扩散管(9)的扩散角β在50°~6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米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扇叶形构件间角度θ在30°~6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米泡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喉管(4)、发泡管(5)、回旋压缩管(7)、后喉管(8)及扩散管(9)的纵向长度比为1:5~6:5~6:1:1。
4.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微纳米泡发生装置生成微纳米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加压水通过流体喷射管(1)的喷口(101)形成高速射流,从而在气液混合室(2)内形成负压,将空气由进气管(3)吸入,依靠水边界层与气体间的粘滞作用,将气体从进气管(3)带入前喉管(4),水流在前喉管处(4)由于管体横截面的缩小导致压力能逐渐向动能转化,流速加快,气液两相在前喉管(4)形成了强烈的紊动能,在发泡管(5)中湍流将气体剪切、撕裂、掺混形成大量微米级气泡;
含微米级气泡的气液两相流从发泡管(5)进入导流片(6),形成切向旋流进入回旋压缩管(7),部分尺寸较大的微气泡撞击到导流片(6)破灭,混合流体在回旋压缩管(7)内沿管壁的螺旋槽(701)高速回旋压缩,并通过气液相间碰撞产生的剪切力进行切割,形成微纳米泡;
再经过后喉管(8)进入扩散管(9),由于扩散管(9)横截面的突然增大,导致流速减慢,含微纳米泡混合流的动能逐渐转化为压力能,通过气液相间碰撞形成涡流而产生的剪切力,进行二次切割形成尺寸更小的微纳米泡出流释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5016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