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置骨小梁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48049.0 | 申请日: | 2019-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9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纪玉清;李建民;吴玉仙;江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纪玉清 |
主分类号: | A61F2/28 | 分类号: | A61F2/28;A61F2/30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骨小梁 横梁 孔隙率 逐渐变化 界面部 梁体 内置 纵梁 交叉连接 力学要求 链接作用 临床应用 应力集中 营养物质 有效解决 支撑作用 促进骨 骨界面 渐变 弥散 变小 力学 血液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内置骨小梁,包括至少两根起链接作用的横梁,至少两根起支撑作用的纵梁,所述纵梁和横梁交叉连接,所述横梁的厚度由骨界面部向外按层或按组梯度变小,所述两横梁的间距由骨界面部向外按层或按组梯度变大。本发明更加符合临床应用中的力学要求,能有效解决近骨界面部位的骨小梁容易出现失效、损坏问题。同时,骨小梁横梁厚度、梁体交叉部加强程度的转变是梯度渐变的,能有利的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提高力学强度。通过骨小梁的横梁厚度、梁体交叉部加强程度的逐渐变化,来达到骨小梁的孔隙率、孔径的逐渐变化,进而利于血液营养物质从小的孔隙率和孔径的骨小梁单元向大的孔隙率和孔径的骨小梁单元弥散,并促进骨的长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内置骨小梁。
背景技术
在外科医疗手术中,肢体骨发生肿瘤、骨折后骨不连或其他病变,需要手术完成骨骼重建,骨缺损部位需要填充物填充,而重建的内置物需要与骨骼实现骨骼长入融合,实现长期稳定。为了提高假体植入后的骨长入效果,本领域中逐渐将骨小梁结构应用在人工假体中。
目前的内置骨小梁应用已较广泛,但缺乏生物学和力学性能优化设计,存在较大的远期松动风险,从而导致手术失败。具体分析,具有以下不足:1、形状简单单一,多为简单对称结构,简单的结构无法支撑起强大的生物学和力学性能;2、不符合力学应力规律,力学强度低,分布不合理,应力部位缺乏加强,弹性模量与人体骨组织相差甚大,易产生应力遮挡;3、不能为骨生长创造良好的生物学环境,不利于骨的长入。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目前迫切希望寻求一种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具备良好生物学和力学性能,能够更利于骨长入以提高术后恢复效果,同时力学强度大大加强,假体失效率低的骨小梁结构,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满足患者治疗和手术的使用要求,研制出新型内置骨小梁,既能保持较高力学强度,又能利于人体骨组织的长入,力学和生物学性能优异。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内置骨小梁,包括梁体,所述梁体包括:
至少两根起链接作用的横梁,至少两根起支撑作用的纵梁,所述纵梁和横梁交叉连接。
所述横梁的厚度由骨界面部向外按层或按组梯度变小,所述两横梁的间距由骨界面部向外按层或按组梯度变大。
进一步地,所述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处包覆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纵横与横梁之间增加有链接边。
进一步地,所述每层或每组横梁的厚度在其上层横梁基础上减小10%至50%。
进一步地,所述每层间距在其上层横梁间距基础上增加5%至20%。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呈棱台状,棱台的底面坐落于纵梁并融合,棱台的顶面与横梁融合,棱台的棱数与横梁的棱数相对应,棱台的底面外切圆的直径在其上层棱台底面外切圆的直径基础上减小10%至50%;棱台的高维持不变,为两纵梁间距的1/4~1/3。
进一步地,链接边的数目由骨界面部向外按层或按组梯度变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骨小梁的横梁厚度、梁体交叉部加强程度的逐渐变化,尤其是在靠近骨界面部位的加强,更加符合临床应用中的力学要求,能有效解决近骨界面部位的骨小梁容易出现失效、损坏问题。同时,骨小梁横梁厚度、梁体交叉部加强程度的转变是逐渐的,能有利的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提高力学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纪玉清,未经纪玉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80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膨胀心脏瓣膜假体
- 下一篇:一种多孔钽支撑棒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