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带加工生产线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47027.2 | 申请日: | 201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8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宋春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安北新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3/04 | 分类号: | B23P2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亚男;李蕊 |
地址: | 6385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工生产线 钢带 上料 定距装置 接带装置 控制面板 控制组 焊接 操作台 生产线运行状态 输入控制参数 定尺切断机 辊压成型机 辊压成型 焊接机床 焊接机构 剪切机构 控制参数 自动完成 开卷机 可移动 上料台 有效地 工作台 接带 卷料 加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带加工生产线系统,包括:上料组、接带装置、定距装置及分控制组。上料组包括开卷机以及上料台车。接带装置包括焊接机床、焊接操作台、可移动焊接机构及剪切机构。定距装置包括工作台、辊压成型机以及定尺切断机。控制组为控制面板,控制面板用于输入控制参数并根据控制参数控制生产线运行状态。本发明的钢带加工生产线系统可自动完成卷料上料、焊接接带、辊压成型,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加工质量和稳定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带加工生产线系统。
背景技术
生产线就是产品生产过程所经过的路线,即从原料进入生产现场开始,经过加工、运送、装配、检验等一系列生产活动所构成的路线。生产线是按对象原则组织起来的,完成产品工艺过程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即按产品专业化原则,配备生产某种产品(零、部件)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和各工种的工人,负责完成某种产品(零、部件)的全部制造工作,对相同的劳动对象进行不同工艺的加工。目前,钢带加工过程中,需要人工搬运卷料到开卷机上开卷,人工搬运开卷的钢带到成型机上加工生产,还需要人工手动反复调节钢带进入成型机的角度。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钢带加工,存在以下问题:一、钢带加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二、需要多名操作人员参与生产过程,增加生产成本;3、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工作要求精度高;4、人工参与钢带加工,难以保证钢带进入成型机的角度符合钢带生产要求,制备得到的产品成品率低,造成材料浪费,增加生产成本。
因此,提供一种钢带自动上料、自动开卷、自动进入成型机加工生产,无需人工参与的全自动上料接带生产系统对于钢带加工技术领域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钢带加工生产线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钢带加工生产线系统,包括:上料组、与所述上料组通过引料装置连接的接带装置、与所述接带装置连接的定距装置以及分别与所述上料组、所述接带装置和所述定距装置控制连接的控制组以及脱脂装置;
所述上料组包括开卷机以及上料台车,所述开卷机用于向所述接带装置输送材料,所述上料台车用于向所述开卷机运送卷材;
所述接带装置包括焊接机床、设置于所述焊接机床中部将所述焊接机床分隔为进料区和接料区的焊接操作台、设置于所述焊接操作台上方的可移动焊接机构以及剪切机构,所述剪切机构用于切割前料的料尾以及后料的料头,所述接带装置用于将切割后的前料与后料焊接为一体;
作为优选,卷料放置于所述上料台车,所述上料台车通过水平以及垂直方向移动,调整卷料到所述开卷机的距离以将卷料套置于所述开卷机上进行开卷。
作为优选,所述接带装置上进一步设置有用于检测前料料尾的料尾检测开关以及用于检测后料料头的料头检测开关,
作为优选,所述脱脂装置包括生产架、挡板、油挡板、吸油辊,所述金属屑挡板和油挡板设置于生产架上靠近钢带输出端的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挡板和油挡板以水平方向为轴对称分布,所述吸油辊设置于生产架上靠近钢带输出端的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料头检测开关检测到后来自开卷机的后料料头,所述开卷机停止开卷,所述剪切机构切割后料料头。
作为优选,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剪切机构切割前料形成的切割面和切割后料形成的切割面形状是互补的。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全自动上料接带生产线系统完全自动化生产,将辊压定尺装置上的前料与来自自动上料装置的后料焊接为一体,由前料带动后料进入辊压定尺装置,保证后料进入辊压定尺装置的角度符合生产要求,生产效率提高、废品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安北新建材有限公司,未经广安北新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70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