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型泵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46072.6 | 申请日: | 201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402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莫皓然;陈世昌;廖家淯;廖鸿信;高中伟;韩永隆;黄启峰;蔡长谚;李伟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43/04 | 分类号: | F04B43/04;F04B53/10;F04B53/16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聂慧荃;郑特强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 | ||
一种微型泵,包含一集流板、一阀片、一出流板以及一泵核心模块。集流板包含一内凹槽、一凸部,设置于内凹槽的中心处、至少一集流孔,设置于内凹槽内以及凸部之外缘。阀片包含一阀孔,设置于阀片的中心处。集流板的凸部抵顶阀孔。阀片与集流板之间形成一集流腔室。出流板具有一环状型态,包含一出流通道。阀片的阀孔与出流通道相连通。泵核心模块汲取流体进入泵核心模块后,通过至少一集流孔流入集流腔室,接着推开阀片后通过阀孔进入出流板的出流通道,以完成流体的传输。
技术领域
本案关于一种泵,尤指一种微型、静音及快速传输高流量流体的微型泵。
背景技术
目前于各领域中无论是医药、电脑科技、打印、能源等工业,产品均朝精致化及微小化方向发展,其中微帮浦、喷雾器、喷墨头、工业打印装置等产品所包含的流体致动器为其关键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流体输送结构的应用上亦愈来愈多元化,举凡工业应用、生医应用、医疗保健、电子散热等等,甚至近来热门的穿戴式装置皆可见它的踨影,可见传统的流体致动器已渐渐有朝向装置微小化、流量极大化的趋势。
因此,如何借由创新的封装结构,使流体致动器得以增加其应用广泛性,为当前重要的发展课题。
发明内容
本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泵,利用出流板与集流板结合,并于两者间夹阀片,形成单向输出的同心圆逆止对称结构,且具备泄压功能,借以达到大幅精减阀片的构造、提升整体气密可靠度、增加输出方向自由度以及大幅降低泄压流阻的效果。
本案的一广义实施态样为一种微型泵,包含一集流板、一阀片、一出流板以及一泵核心模块。集流板具有一集流板第一表面以及一集流板第二表面。集流板第一表面与集流板第二表面为相对设置的二表面。集流板包含一外沟槽,设置于集流板第一表面、一内凹槽,设置于集流板第一表面并被外沟槽环绕、一凸部,设置于集流板第一表面并设置于内凹槽的中心处、至少一集流孔,自集流板第一表面贯穿至集流板第二表面,并设置于内凹槽内以及凸部之外缘、以及一外周部,设置于集流板第二表面并定义出一集流空间。阀片设置于集流板之内凹槽内,并包含一阀孔,设置于阀片的中心处。集流板的凸部抵顶阀孔。阀片与集流板之间形成一集流腔室。出流板具有一环状型态,包含一出流通道,设置于出流板的中心处、至少一泄流通道、以及一出流外周壁,定义出一出流空间。出流空间与出流通道以及至少一泄流通道相连通。阀片的阀孔与出流空间以及出流通道相连通。出流外周壁设置于集流板之外沟槽内,借此阀片容置于出流空间内。泵核心模块容置于集流板的集流空间内。泵核心模块汲取流体进入泵核心模块后,通过至少一集流孔流入集流腔室,接着推开阀片后通过阀孔进入出流板的出流通道,以完成流体的传输。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案微型泵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A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B为本案第一实施例自另一视角所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A及图3B分别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出流板的俯视图及仰视图。
图4A及图4B分别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阀片的俯视图及仰视图。
图5A及图5B分别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集流板的俯视图及仰视图。
图6A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泵核心模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B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泵核心模块自另一视角所得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A为本案泵核心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7B为本案泵核心模块另一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
图7C至图7E为本案泵核心模块的作动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60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接器安装机构
- 下一篇:滤光片基板及形成方法、液晶显示器及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