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640596.4 | 申请日: | 2019-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29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 发明(设计)人: | 宋欣钰;姜瑞雨;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1B32/16 | 分类号: | C01B32/16;C01B32/05;C01F5/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21 | 代理人: | 李静 | 
| 地址: | 221051 江苏省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多孔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将片层状多孔氧化镁分散在水中,得到悬浊液,然后将硝酸镍溶液滴入悬浊液中,混匀后抽滤,将滤渣烘干后粉碎、煅烧,得到碳管模板剂,将碳管模板剂与碳前驱体按照0.5~10:1的重量比加入到溶剂中,混匀后烘干,然后在保护气下高温煅烧,降温取出,得到黑色粉末,酸洗后用去离子水漂洗至中性,最后抽滤、烘干,即得。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利于规模化批量生产,并且可以实现碳纳米管‑多孔炭形貌和结构的同步调控。制得的复合材料保留了模板的片层状形貌,具有中孔‑微孔的多级孔分布,导电性较高、孔结构丰富,可作为电极材料、催化材料或催化剂载体用于储能、催化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碳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3D网络支撑的多孔纳米碳材料,不仅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同时还具有碳纳米管导电网络提供的导电性。与单纯多孔炭相比,其具有更坚固的体相结构以及更快的电子传输速率,在储能、光电材料、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现有的制备方法多为两步法,主要是基于碳纳米管后续包碳(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2013,5(21):11355-11362)(Journal ofMaterials Chemistry.2012,22(14):6603-6612),这种方法制备过程繁琐,需预先对碳纳米管进行均匀分散,且所用的小分子碳前驱体如苯酚、甲醛、对苯二醛等在碳纳米管上包覆后经过高温煅烧碳化,形成的碳层很难具有孔结构,得到的碳包覆的碳纳米管需要通过后续活化来进行造孔。此类方法不仅难以对孔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控,同时还会对材料的机械强度造成一定程度的损耗。除了后续包碳,申请号为201610281333.5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的另一种制备方法,由过渡金属盐与咪唑类有机配体在模板剂上直接合成碳前驱体,后经煅烧制备片层状多孔炭-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然而此方法所涉及的有机配体造价较高,且合成周期较长,不利于工业规模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不需要预先对碳纳米管进行均匀分散,操作简单,成本低,利于规模化批量生产,并且可以实现碳纳米管-多孔炭形貌和结构的同步调控。制得的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具有导电性较高、孔结构丰富等优点。
技术方案
本发明采用成本低廉的碳前驱体,利用碳前驱体本身的高温流动性,借助模板法实现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的一步法制备。解决了两步法制备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的弊端,可以实现碳纳米管-多孔炭形貌和结构的同步调控,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片层状多孔氧化镁分散在水中,得到悬浊液,然后将硝酸镍溶液滴入悬浊液中,混合均匀后,抽滤,将得到的滤渣烘干后粉碎,然后煅烧,得到碳管模板剂;
(2)将碳管模板剂与碳前驱体按照0.5~10:1的重量比加入到溶剂中,搅拌混合均匀后,烘干,将得到的粉末在保护气下高温煅烧5-90min,然后降温取出,得到黑色粉末,将黑色粉末酸洗后用去离子水漂洗至中性,最后抽滤、烘干,即得到碳纳米管-多孔炭复合材料;
步骤(2)中,所述碳前驱体选自沥青、煤焦油、减压渣油或油浆中的任意一种。优选为沥青。
进一步,步骤(1)中,片层状多孔氧化镁的制备方法:将30g轻质氧化镁加入到300mL水中,水煮回流24h,冷却后抽滤、烘干,将烘干得到的滤饼打碎,550℃煅烧1h,即得到片层状多孔氧化镁。
进一步,步骤(1)中,悬浊液的质量浓度为100g/L。
进一步,步骤(1)中,片层状多孔氧化镁与硝酸镍的质量比为10:0.6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工学院,未经盐城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05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