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开门式的颈椎用椎弓根钉板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638975.X | 申请日: | 2019-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7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9 | 
| 发明(设计)人: | 何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静 |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A61B17/8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15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开 颈椎 用椎弓根钉板 系统 | ||
本发明申请涉及一种应用于骨外科及神经外科治疗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进行颈椎椎管扩大成型手术中所用的医疗用植入物,这种被称为双开门式的颈椎用椎弓根钉板系统,是对传统的“单开门”式扩大成型手术的一种改进,这种根据“双开门”理论而研发的配套用钉板系统,采用先用“板”的一端穿过椎板,再利用“钉”压“板”作摆动的方式,在一组两套的钉板系统的协同夹持中,能够将椎板作垂直方向的提升,从而将椎管扩大,达到创伤口小,恢复快,扩张量大,扩容均匀,可靠性强,简单可靠等临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申请属于应用在骨外科,特别是神经外科治疗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进行颈椎椎管扩大成型手术中所用的医疗用植入物中的椎弓根钉板系统。
背景技术
自从20世纪中期,国外学者所描述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型术流行以来,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以及后纵韧带骨化症,已成为“黄金定律”;其原理是将颈椎椎板的一侧磨削出一条纵向缝隙,而另一侧磨掉椎板厚度的三分之二,从而将切断的椎板的一侧作为“门”向对侧掀起,达到人工扩大椎管的目的;如一种专利号为CN 203790014 U,名称为“一种防退稳定型颈椎后路单开门板钉系”,以及一种专利号为 CN 201920882 U,名称为“颈椎椎管扩大成型钛板系统”的申请,均为学术界对这种“单开门”手术的改进、完善的努力结果,但依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即“单开门”中的“轴铰”不够稳定,容易产生断裂;所开的“门口”张开的距离若过小时,不足以扩大椎管空间,若过大时,则掀起的椎板随着体位的改变,仍有刺激而引起疼痛等不适,同时,由于所开的“门口”间隙过大,难以融合;而且,由于所打开的“门”是置于一侧,必然导致所扩大的椎管空间偏于一侧,使得所解除的神经压迫现象不均匀;另外,由于类似的钉板系统的机械结构所限,临床上被称为“再关门”的导致手术失败的现象,亦不在少见。
如何解决“单开门”式手术中所难以避免的弊端,即解压不均匀、“门铰”易断、“门间隙过大”、“门口”不稳、容易“关门”等,这就是摆在医学界,特别是神经外科上急需解决的临床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医学界对颈椎后路手术的改进、完善的迫切需求,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对目前所流行的“单开门”类型的手术进行改进的“双开门”理论,及根据此理论而研发、配套制作出的本发明申请申请所公开的一种适用于颈椎椎管扩大手术的椎弓根钉板系统,即:在传统的椎管扩大手术中常用的钉板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充分利用原系统中的简单,切迹低的特点,而避免了传统“单开门”方案的固有弊端。
本发明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方案是:
将传统的颈椎板(以下简称“板”)进行改形,分成固定段与提升段,两段形成一定的角度,且为同一具有足够刚度的一个整体,以及两段之间的过渡的呈圆柱面状的支承部。
进一步地,在“板”的固定段,设有一个通孔,专供本系统中的锁紧钉(以下简称“钉”)通过此孔将“板”最终将固定在椎体上。
再进一步地,“板”的提升段,其未端为一柱状体,其作用为将被其穿过的待分离的椎板完成剥离。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剥离动作,是由“钉”锁紧于椎体的过程中,“板”以其支承部为转动轴,迫使其提升段亦作转动,从而使椎板亦有转动的趋势。
再进一步地,由于所述钉板系统,是成对称形式置于椎板的两侧,且椎板上的穿孔与提升段的未端柱状体的配合,是可以作相对滑动,故此,在两侧的锁紧钉一齐,或分别作微量的步进式的锁紧时,被两未端柱状体所共同夹持的待分离的椎板,则呈垂直方向的提升移动,这就达到了临床上的技术要求,即“双开门”理论的具体操作。
再进一步地,为使这样的提升段与椎板上的穿孔的接触部位的运动轨迹,更接近垂直向上,将“板”的提升段的未端的柱状体,折成一定的角度,更有利于减少其两者之间相对滑动的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静,未经何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89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