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及具有其的分体式真空管道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38919.6 | 申请日: | 201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99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刚;毛凯;韩树春;任晓博;赵明;薄靖龙;刘晓;张娜;陈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B25/30 | 分类号: | E01B25/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线 轨道 结构 具有 体式 真空 管道 | ||
1.一种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与管道上部结构相连接以形成管道本体,所述管道本体具有气密性真空管道腔,所述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包括:
第一轨道(10),所述第一轨道(10)包括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
第二轨道(20),所述第二轨道(20)包括第三侧壁(21)和第四侧壁(22),所述第一侧壁(11)、所述第二侧壁(12)、所述第三侧壁(21)和所述第四侧壁(22)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轨道(10)和所述第二轨道(20)用于供列车双向通行;
其中,各个所述侧壁均包括多个加强筋(101),多个加强筋(101)沿各个所述侧壁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在各个所述侧壁的远离所述气密性真空管道腔的一侧,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加强筋(101)之间形成侧壁凹槽,电气线圈设置在各个所述侧壁的靠近所述气密性真空管道腔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10)与所述第二轨道(20)间隔设置,所述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还包括连接盖板(30),所述连接盖板(30)沿所述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连接盖板(30)用于连接所述第二侧壁(12)的上部以及所述第三侧壁(21)的上部,所述第一轨道(10)、所述连接盖板(30)、所述第二轨道(20)以及所述管道上部结构共同围成所述气密性真空管道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还包括多个轨底联系梁(40),多个所述轨底联系梁(40)均位于所述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的下部且沿所述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各个所述轨底联系梁(40)均位于所述第一轨道(10)和所述第二轨道(20)之间以用于增强所述第一轨道(10)和所述第二轨道(20)的抗扭转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还包括导热元件(50),所述导热元件(50)设置在电气线圈与任一所述侧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10)还包括第一轨道底部结构(13),所述第一轨道底部结构(13)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11)和所述第二侧壁(12)之间;所述第二轨道(20)还包括第二轨道底部结构(23),所述第二轨道底部结构(23)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21)和所述第四侧壁(22)之间;各个所述轨道底部结构均具有轨底空腔(100a)和通气孔(100b),所述轨底空腔(100a)沿各个所述轨道底部结构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通气孔(100b)分别与所述轨底空腔(100a)以及所述气密性真空管道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还包括第一防护盖板(60)和第二防护盖板(70),所述第一防护盖板(60)设置在所述第一轨道底部结构(13)的通气孔(100b)上,所述第一防护盖板(60)与所述第一轨道底部结构(13)之间具有第一通气缝隙(60a);所述第二防护盖板(70)设置在所述第二轨道底部结构(23)的通气孔(100b)上,所述第二防护盖板(70)与所述第二轨道底部结构(23)之间具有第二通气缝隙(70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底部结构(13)具有多个所述通气孔(100b),多个所述通气孔(100b)沿所述第一轨道底部结构(13)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轨道底部结构(23)具有多个所述通气孔(100b),多个所述通气孔(100b)沿所述第二轨道底部结构(23)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上部结构的材质包括钢材,所述筋式双线轨道梁体结构的材质包括混凝土,所述第一防护盖板(60)和所述第二防护盖板(70)为涡流感应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891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卧推拉背器
- 下一篇:高效高能量密度储热储冷构造